前奏
当你经常看书
当你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
当你经常去看画展
当你经常去看话剧
当你经常唱歌跳舞
当你经常逛书店、咖啡馆、热爱旅行,
以上种种行为 他人会评价你这人很文艺
那么文艺究竟是什么呢?
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职业属性?还是说兴趣爱好?
1.
巴黎会告诉你什么是文艺。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会告诉你,文艺到极致的是什么模样
巴黎会用夜色下的划破苍穹黝黑色埃菲尔铁塔
温柔碧波荡漾的的塞纳河
艺术藏品无数的卢浮宫
大街小巷的壁挂街灯,无数的精致的咖啡馆 、小酒馆 、书店,
以及在沉迷其中的画家 、作家 、作曲家 、舞蹈家 、社会活动家 、电影导演 、摄影师 、钢琴家、小提琴家等等身份的人的聚集,举办大大小小的沙龙,酒会 ,作品探讨会。
与其说巴黎为停留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宽松愉悦自由自在的空间场所
不如说是来巴黎的那些艺术家们的聚集造就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独特气质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巴黎的黄金时代 。
更是被在此期间停留 创作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将巴黎称为一场流动的盛宴。
2.
电影《午夜巴黎》真特么是一部文艺到了极点的电影。
整部电影画面色调以浓浓的昏黄色调怎么形容呢?
应该是太阳下山之前余晖洒满天空大地。
揉碎了充斥在眼前太迷人了。
像是喝了酒一样半醉半醒之间微醺的那种感觉。
电影配乐从头到尾都是萨克斯管搭配吉他 ,在吹奏柔情似水的曲子 ,耳朵听久了都会怀孕。
这样氛围背景之下电影已经足够惊艳了,足够文艺了。
电影主角是一名是从美国来的作家吉尔彭德和未婚妻伊内兹一起来巴黎度假。
准确说主角在美国呆腻了,灵感枯竭,
以及被好莱坞甲方爸爸们整日整日各种商业剧本的催稿。
弄得焦虑不安 ,彻底歇菜了。
于是带着未婚妻到巴黎旅行放松 ,
更为了给自己未完结的小说寻找灵感 修改润色 。
3.
吉尔彭德是那种一心扑在自己作品创作上,无心社交活动 ,有点敏感神经兮兮的人,有时候在熟人面前格外话痨 喋喋不休的说着话 说着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假如对方和他观点相左的情况下。
来到巴黎后,吉尔彭德立马被巴黎彻底征服了。
他被巴黎的建筑 、塞纳河 ,大街小巷所吸引,
更被夜色下的巴黎,尤其是下雨之后的巴黎沉迷
即便被雨水淋湿也愿意在巴黎大街小巷一直散步,漫无目的地的散着步。
一天和未婚妻结束了在晚宴上的酒会,就一个人在街上散步,
走着走着在一条小巷子里 。这一刻 ,午夜的巴黎敲响了钟声,
不久后来了一两年代久远的老爷车
车上的人下车拉他上车 ,微醺状态下的吉尔不情愿的上了车。
这辆车犹如时间机器,
带着这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男人,
回到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
让他见到了自己的文坛偶像 欧内斯特海明威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以及其他大批文艺人士 ,比如画家帕布洛毕加索、 达利 、
莎士比亚书店老板、出版人——格特鲁德斯泰因女士。
见到偶像的吉尔,瞬间成为海明威的小迷弟 。
在海明威面前局促不已 激动的说话语无伦次 。
海明威非常强势,热爱拳击运动、痴迷打猎,说话语速很快,坚定的告诉吉尔,
作为一名作家
只要故事真实、文字干净质朴、赞美直面压力的从容和无畏
没有糟糕的主题
这样就足够了
千万别听其他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
因此海明威直言不讳的对吉尔彭德作品提供建议的想法表示不愿意
因为如果写的烂 ,会很讨厌
如果写的好会嫉妒,就会更讨厌。
每到夜深人静,街灯点亮街道 ,午夜钟声敲响,吉尔彭德一次次踏上那辆开往黄金时代巴黎的老爷车。
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喝酒、畅聊、聊写作、聊绘画作品、聊八卦,乐此不彼。
不仅仅是巴黎的夜色足够迷人
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
那群在巴黎逗留聚集的热爱艺术的人们
为艺术为创作一次次在小酒馆、在书店、在咖啡馆开启的头脑风暴争论不休。
4.
整部电影节奏缓慢、配乐轻柔、色彩迷人,就像一首散文诗,非常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看。
太享受了,那感觉就像电影主角吉尔彭德在午夜巴黎人迹罕至的大街,慢悠悠的走着,看着周围的夜色胡思乱想。
毕竟是电影场景啊!不同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时代不一样咯。
那时候没有手机,
如果那个时代有手机,
我在想,
那个时代的人们,
是不是也拿着手机在网络上聊着天 。
连线喊麦 看直播上的小哥哥小姐姐唱歌跳舞 ,
玩游戏 叫外卖 。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人无时无刻不拿着手机,一天到晚起码消耗一半的时间在手机上面。以至于忘了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忘了所在城市变成啥样,不再关心所生活的地方。
你有多久
没有好好出门走走呢
看看身边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