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同性恋隐喻 这是一场找寻与得到的旅程

1942年美国电影,已经成为同性恋群体的圣经。阿兰·贝克特在写《历史系男生》中,引用了它里面的最意味深长的两个…

1942年美国电影,已经成为同性恋群体的圣经。阿兰·贝克特在写《历史系男生》中,引用了它里面的最意味深长的两个段落。而电影最后的那句“让我们别再要月亮了,我们拥有星空”这样的名言,已经成为最著名的引言之一。夏洛特转变之后的现身,也成为诸多影视剧效仿的对象。《威尔和格蕾丝》和《八美图》都在引用这一情节。

Imdb对于此部电影的tagline则意味深长,我是单身姑妈,任何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单身姑妈。(I’m the maiden aunt. Every family has one you know.)我们或许会想到简·奥斯汀。夏洛特也像简·奥斯汀那样曾经有过一段简短的恋爱故事,然后就被困在家庭之中,要么扬帆起航去寻求,要么就一任腐烂在家庭之中。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演员),AFI评出的最伟大银幕传奇女星排行榜第二名,也是同性恋群体中的最著名偶像之一。对于同性恋群体,她曾说:“让我这么说吧,同性恋者对艺术的鉴赏力高于其他族群。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自负,但我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的艺术创造,看到了这种创造所带有的严肃性。他们更具备知识,更爱好艺术。相比之下,一般的人就显得非常蠢笨。”

对于同性恋来说,这部关于“找寻与得到的旅程”的电影,已经像《绿野仙踪》那样,被格外赋予了同性恋隐喻的一切意义。当然电影的浪漫的异性恋光环仍旧在启迪着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异性恋电影,但是这些仅仅是镜头与场景上的设置,也并不是电影最深刻的地方。同性恋群体立刻从这部电影中发现了它最具同性恋魅力的地方,并且源源不断地加以引用并解读。

首先抛开爱情故事不说,因为爱情故事在电影中并不太重要,起码从现在看来是如此。这首先是一个关于母女之间的控制与挣脱的主题。一个控制欲强大的母亲,将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女儿拘禁在家,当成一个既可当社交场合的花瓶又要做母亲身边的贴身女仆一样的角色来培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中出了问题,姐姐和医生出来干涉,将她送到了疗养院。

夏洛特是一个弃置多余的孩子。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弃置不用的孩子,当那些羽翼丰满的长子长女们成家立业之后,起码还有一个最小的无用的孩子,可以在家庭,任其渐已渐长的父母驱使。这听上去除了有一些恰当的自私之外,并无伤大雅。一个母亲是如何以宠溺而自私的方式将子女的翅膀折断,这里面有着种种极为本质的细微末节,不可轻易说出口。就像夏洛特以极不情愿的方式将逐渐健康起来的年迈母亲一棍子打死那样,既不出于主观意志,又做到了井井有条。“I did it!”是电影中最具弗洛伊德色彩的一句话。

母亲坚信夏洛特现在的低迷与放弃,是molting,所谓鸟在换羽的一个短暂阶段,就像发现男孩子在青春期搞了同性恋,被父母拘禁在家,相信过个几年就会融入主流一样(只是一个phase)。主流的霸道与残酷自有它行得通的手段,也源源不断地感召了一批又一批自愿融入的人,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迫。在《扬帆》中总算有关心人心理疾病的医生在介入。疗养院的女红疗程,估计对夏洛特的疾病治疗效果有限,但是她远离自己的母亲,首先就已经好了一大半。接下来就是出游疗程了。如果说《绿野仙踪》是被迫由一阵大风开启了游历的话,那么《扬帆》显然很相信每个即将被家庭窒息的孩子,都需要开启这样一个扬帆找寻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家庭。

毕竟,夏洛特所有疾病的症结,在于一个女人靠着先天的生育权,夺走了自己女儿的生命权。尤其是当一个母亲将生育并不当做一种主动抉择的时候,她也就不愿意给她生下来的生命有任何选择权。束缚与禁锢,世代相承。这是所有腐朽而站不住脚的异性恋宗教所极力宣传并推广的,而夏洛特正是在“扬帆”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一套哲学,这不仅仅是自发的,而且还是自省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一套哲学才会成为同性恋哲学。

一个女儿(或许更像是一个男孩)的终生的症结之所在就是自己的母亲。“我久已有了自己的生活,我回来陪你,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随你调遣。”一个独立的同性恋宣言。“暴君是母爱的一部分,你从来都没有想要生下我,而我也没有求你生下我。”这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继承关系不再拥有正义性和道德性。这是这部电影中最具战斗性的地方。也是这句话,直接让夏洛特扼杀了她的母亲。

电影当然是在讲述一个异性恋女孩(因为门第出身)而遭到异常的礼仪性的压制。这种压制可以转换成任何形式的爱情。本质就在于转换。同性恋和异性恋在何种程度和角度,可以实现自由转换?都是爱情,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我相信支持异性恋、反对同性恋的人,肯定会列举出各种异性恋更加“自然”的理由。人们对于自然,各有解释。因为人们已经在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另外一套所谓的自然体系,抛弃了真正的自然。《扬帆》在远航的途中找寻什么?一套已经死去的体系外的另一种所谓“自然”的东西,尽管找寻到的那一套“自然”被另一种人来说也不是那么能站得住脚,但是他们喜欢呀。

所以电影最后做出了“让我们别再要月亮了,我们拥有星空”这样的哲学呐喊。月亮与星星,这些仅仅是名字。但是,月亮更迫近,于是就更加浪漫。它早就成了异性恋感情中的陈词滥调。这正是同性恋群体想要推翻的地方。他们拥有星星。虽然遥远,却存在。不管月亮与星星在本质上如何,但是名字是重要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就像Jerry在船上介绍夏洛特的时候,称呼她是茶花女一样。名字是隐藏的,逃避大众的,暗自可以调情的。名字界定了夏洛特与Jerry之间的爱情。

但是夏洛特和Jerry之间的爱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他们的分手看上去不再是关于门第与出身的。既然夏洛特已经摆脱了母亲的控制,并且还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的时候。她答应了另外一个波士顿门当户对的男人的时候,又是因为什么导致两个人分手的呢?夏洛特说:“我希望你能带我去一家波西米亚餐厅,咱们两个人都会非常快活(gay)。”

于是他们和平分手了,他们本质上不是两类人,这个本质绝不涉及到门第出身问题,而是我们到底是两类人的问题。Jerry和他的女儿,也是一个神存在,他们之间是有爱存在的,却不能保证他们可以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困顿,在干扰他们父女之间的感情。这里头没有所谓母亲。当夏洛特回到疗养院,邂逅了Jerry的女儿的时候,她肯定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她决定为她疗伤,这当然是母爱疗法,它让一个家庭完整。在那里,爱不在困顿,愧疚和逃避。或许这才是一个异性恋或者同性恋家庭中,共同存在的东西,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东西。

夏洛特和Jerry相聚了,他们照他们往常的方式,Jerry同时点上了两支烟,并分给了夏洛特一支。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