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与作家之间,向来都是微妙的依存关系。小说人物尽管为作家所创设,然当该着作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时,人物在书迷的爱戴下,开始产生种种制约效应,箝制着创作者不再能够天马行空的擘画情节,而必须更多考量着阅读者的感受,某种程度等同于将虚拟人物跃然于纸上,具备着完整的真实人格,这是彼此关系间最耐人寻味的存在。
一如英国的经典系列作《哈利波特》,每每新的作品问世前夕,J.K.罗琳最苦恼的,便是哪位读者所热爱的角色,在接续的故事中逝去后,是否会让读者黯然神伤,这或也是作者们,共通的创作困境吧!
可惜的是,本片并未从如是的观点切入演绎,而是以更奇幻的想像,臆想小说中人物的种种造化,在现实生活中皆对应着特定的某人,致使其人在阅读小说结局,猜想箇中人物恐面临死亡阴霾,据此差遣杀手前往狙杀小说家。没有料到的是,杀手同时也是小说下的对应人物,使其同故事情节亦相互连动,由此衍生出虚实交错的精彩对手戏。
坦白说,电影的发想极具创意,动画应用也颇为细致,但在故事的深度上,便稍显薄弱,或许这是小说改编电影向来的流弊,期欲在有限的时间中描绘庞大的叙事架构,确实难度颇高,基此仅能择选若干精彩桥段重新拼凑,让剧作看似完整流畅,然实际上却留有太多未尽说明的细节,令人心生意犹未竟的感觉,或只有阅读过小说原着者,才能窥其全貌吧!譬如:企业家李沐与路空文父亲之间的恩怨、屠灵的身世之谜、关宁与小橘子之间的虚实连结…这些支线情节,倘若有更细致化的演绎篇幅,相信会让影迷们采。
而电影所点出的时代启发,我称之为刻意下的偶然,亦即一切看似皆为巧合,但事实上底下却满是精心策划的轨迹。剧中企业家李沐凭借着对手机讯息的全面监控,找到了小说家笔下人物的现实翻版,于是借由这样的同名巧合,找上了寻女若渴的关宁,诓言只要杀了小说家,便能够让女儿归来。至于关宁过程中自以为与小说人物间的连结。
亦是李沐在掌握其笔迹书写模式后,趁机加上去借以混淆虚实的把戏,让整个看似跃然于现实中的小说情节,事实上或只是大数据汇流下的偶然罢了。
类似的手段,随着网络监控更趋缜密完整,未来势必更进一步的被应用至所有场域,此间是否会衍生出诸如电影所擘画的谋杀阴谋,堪称为新世代最值得关注的风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