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沉默的羔羊》,还以为羔羊所指的是汉尼拔对人类的看法,最后看其他分析才知道理解错了,原来羔羊所指的,是女主角和人质。
其实他的暗示非常明显,或者说这其实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汉尼拔曾经称女主角和人质为羔羊,在女主角成功解救人质后,他亦有问女主角心中的羔羊是否已经停止尖叫……真的非常明显,但当时就是理解错了,可能是因为我对汉尼拔有过分的解读吧:既然人类被视为羔羊,那么被吃也最正常不过吧-一直被这想法影响,结果不小心解错了。
电影有一些女性在职场上被歧视的场景,不过没甚么特别就不说太多,特别想说说的,是电影公认最成功的地方:反派-汉尼拔的塑造。
汉尼拔演绎了双面反派的形象:他是一位有礼貌的绅士,有文化修养、有学识的中年人;亦曾经是一位享受盛名的心理博士,钟爱绘画,说话彬彬有礼。
但同时他是一位凶狠、残暴的人物。他可以毫不犹豫咬掉护士的脸孔,因为别人的无礼而用言语引诱其自杀,把人开膛切腹,甚至吃人。明显地他缺乏了对人的同情心同理心,认为别人比他低等,只是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的食物。
受害者有时真的有点鸡掰,但未到要死的程度,这样的话把他们弄到内脏外流的汉尼拔当然十恶不赦,而且危险之极。然而他对人性的理解似乎说明了他自视高人一等的理由,把人当成食物的举动亦展现了他认为杀人吃人只是天性的想法。
虽然身为人,在生理心理上不能接受,但不是不能理解他的看法-我想对其不理解的,就只有素食主义者吧。
结果,天性这种与别不同的动机,看透人心的锐眼,充满知性的举止,和其完全相反的凶狠和残暴,令其成为充满矛盾却合理的魅力存在。
同为吃肉的人,莫名其妙地对他只有充满恐惧,却讨厌不起来-这就是我对他的印象了。
如果《沉默的羔羊》所展示的是汉尼拔危险的一面,那么《人魔》所展示的就是他残暴的一面了。这续作的血腥程度远超前作,人脑那一幕更令我感到有点反胃,原因不是他吃人脑,而是被吃的那位还活着,看的时候一堆痛的想像和恐惧混在一起,结果就反胃了,我想这一幕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人魔写出汉尼拔人性的一面,因为他明显地喜欢女主角,认为她是特别的存在,是一位可以陪伴他左右的人。我想他是欣赏女主角善良的个性吧,这点其实满清楚的(希望我没解错),至少他有说过女主角这一点与别人不同:其他人说自己怎样好,又帮忙埋葬鸽子甚么的,最后都会做一些有违良心的事,然而只有女主角始终如一,不会背叛自己。
我看到原作小说的结局是汉尼拔与女主角在一起,乍眼看下去满奇怪的,因为女主角始终如一的话,就不会选择与他在一起吧,不过没看过就不说太多了。
而电影的结局就当然是没在一起,记得汉尼拔有因此而掉泪,同时有说他就是喜欢女主角这一点,个人觉得算是一个合理而且感觉还好的结局-身为人魔,不被别人接受是理所当然的事吧。
如果说《沉默的羔羊》是围绕女主角却不小心捧起汉尼拔的故事,《人魔》就是汉尼拔的传记了。所以只要汉尼拔的魅力依在,《人魔》就算是成功。而《人魔》中汉尼拔的知性在他的杀戮之中有靠著对宗教的模仿而得到保留,所展示的凶残则更上一层楼,加上他的性格得以补完,《人魔》这电影算是做出符合预期的表现。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人魔》的结局其实很特别,就是汉尼拔这个反派没有被绳之以法,或者身亡。反派为主角的作品不多亦不少,但他们的结局无一不是此生无悔最后身亡就是良心发现然后赎罪,但是汉尼拔非但依旧我行我素,最后更逍遥法外。
至于哪一种结局比较好,个人认为单凭想像的话还是现在的结局较优。
现在的结局不会破坏到其本性,亦留下遐想的空间。当然,最主要原因是就汉尼拔而言,他不需要去赎罪或改过自身-这就是他的本性。原本的汉尼拔就好,我不讨厌他,只是害怕他就是了。
最后得出的结论,似乎就是结局其实不限好坏形式,只要符合角色形象就好了。
汉尼拔还有两个前传:《红龙》和《人魔崛起》,前者评价好像不错,后者一般般,之后再找机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