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国际电影节线上点播,拉杜裘德新作品让我大开眼界。
一开播,就是3分钟的“黄片”扑面而来,而且五花八门,裸体、蕾丝、皮鞭、口交。
我都不知道我在写什么,反正把我表弟看呆了。
我以为自己没有点进柏林电影节,而是点进了p站,连忙掐了梯子。
不过,言归正传,3分钟之后,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其实是一部特别严肃的社会批判电影。
其实前三分钟这段影片,其实一位老师和她老公的自拍,为房事助兴,但不小心一时糊涂发到了网上。
虽然她迅速删除了视频,却被人保存了下来,并且传播了出去。
结果她被认了出来,瞬间火爆了网络。
网络铺天盖地的评论和网络暴力,以及学校、学生家长的各种开会讨论,公开羞辱和批斗。
用流行的词来说,这就是社会性死亡。
其实,这个话题确实值得讨论。
几个月前,p站删除了大量的用户私发视频,网上一片哀嚎,跟着开玩笑玩梗的言论也很多。
但恰好是在那次运动之前,我读到了一篇专题。
主要内容就是全世界各地的性爱偷拍、情侣自拍小视频,被传到黄色网站上。
这些视频其实并没有多少观赏性,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炫耀、占有以及征服欲等等。
然而,一旦视频露脸被认出,就会对视频中的女性造成极大的社会性影响。
因此,p站的净化行动也是在这种侵犯隐私的法律下不得已而为之。
以上是这部电影讨论的第一个主题,私人生活和公共舆论的边界以及性教育的缺失问题。
这个电影的另一大焦点,就是网络暴力。
当然,在影片中,其实并不是网络暴力,而是社会暴力。
我一直觉得,网络暴力的主体不是网络,而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暴力。网络只是一个放大型的工具。
人们总觉得自己有资格评论其他人,指责其他人,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以及别人的一点小错误,进行污名化毁灭性打击。
所谓众口铄金,正是如此。在这部影片中也不例外。
其实,关于网络暴力以及廉价评论这方面,是我上网前几年的重要课题,关于网络新闻的反转和舆论的肤浅,我也写了不少内容了。
说实话,一开始经历,当然就会忍不住分析。但现在已经学会了接受。
其实关于这方面,最全面的书还是那本《社会性动物》。其实有时候想想,以自己举例子,仅仅是我在军队那两年为国家,集体,个人做的贡献就足以cover一辈子了,单单是冒着生命危险救山火那两次,理论上来说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活着,更别提很多其他事了。这其实是我自信的根源之一,但很多网上的陌生人不理解,因为他们不认识我。大部分人没做过什么值得一提的贡献,却总是互相攻击对方不符合道德规范,这是他们确保、自我安慰自己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心理在书里都有非常好的解释。当时就觉得这本书是2018年读的最好的两本书之一,花了6个小时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放在知识星球里。
借着电影聊两句相关的讨论和个人经历,说回电影本身。
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在于第二章,简直是信息控的狂欢。
导演在第二章中,用历史影像、电影蒙太奇、文献、纪录片、网络视频、黄片等各种资料图像,解释了一百个名词。
29分钟内,100个各种各样的名词解释和科普以及当代现象分析,简直就是信息机关枪,密度大的惊人,看到直接高潮。
而这个操作也非常好的诠释了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是被信息淹没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不断的涌现出来,让人眼花缭乱。
有些人懂,有些人深入的学习,还有些人就是单纯的享受这种快感,因为信息奖励其实是人脑的一种机制,为什么抖音和快手的短视频可以让人停不下来,因为你在期待一个高密度的信息奖励。
这也是我一直没用过抖音,只读书的原因。不过根据国家调查报告,国内9.8亿网民,8.7亿都刷短视频。没有被短视频淹没的人已经很少了。
要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缺点,就是结构已经脱离了传统电影的范畴。
大量的网络视频,名词解释,现代流行的各种现象以及其表现,更像是一种实验。
其实这也说明,传统的电影也许能力有限,如今我们的很多生活在网上,所以很多事情也只能用非传统的电影方法来表现。
比如《网络谜踪》这样形式的新作品形式,我是一直都很喜欢的,因为它打破了隔阂。
一部社会性批判电影最终d 目的还是引发人们的反思,这是在一个后社会主义社会,即将迷失在一个社会网络话语中,其中有治愈洁癖的态度,有伪政治万事通,有神圣沙文主义,有怪诞阴谋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每个人都喜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发表一些自以为正确的言论
但大多数意见,只不过都是一些廉价的、经不起检验的网络垃圾——而且这些垃圾还是从别的地方抄来的。
人们关注着劣质的博主,韭菜收割机,娱乐至死的媒体,知乎的键政大v,虚假的科普,假装正义的意见领袖,
所有的目的就是娱乐和发泄,把一切的结局都指向了四个字,廉价和反智。
而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最终,导演给出了三个结局。
一个是老师保下了工作,一个是老师和家长火烈撕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