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朴实的像大卫林区,怎么可以善良的这么犯规?一个带有秘密的阿姨在路上游牧,当然更犯规的是本片的美景与配乐,直接勾起我的私人经验,所以我一直在理性与感性间拔河。
终于看到大名鼎鼎的《游牧人生》,首先要说这部片在处理工作环境那边没有滥情的处理成我讨厌的那种“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的错,美好自然还我原形、你看这个职场主管超级恶劣的企业只想赚钱,害我们被逼到荒郊野外”,(我个人比较喜欢易于取得的商品还有到处都有的便利商店还有不会断水断电的环境),就让我松了一口气,有很多种处理方法而这部片选择了我比较喜欢的低调方式。
有别于套在上面的层层冠冕,这部电影朴实的像大卫林区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一个带有秘密的阿姨在路上游牧(其实就是开著露营车一边露宿一边打工),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一群因为各种原因从定居到游荡的人们萍水相逢,分享生命经验交换生活技巧还有物资,又或者烤烤火什么都不说。
而整部戏里没发生可怕的事情。在这穷山恶水你尖叫没人听的到的文明边陲,没人偷抢没人夜晚进入你的露营车要你住嘴。
过程完全是普遍级的连保护级都摸不到边(阿姨自然的在湖中露胸洗澡那边应该不会影响分级吧?)。
你甚至听不到人们为某件事争吵,除了一个盘子被打破,然而那边盘子被打破却被处理的很冷,而且随后阿姨(我不喜欢叫她芬恩)晚上补这个盘子的表演让这场戏很有效,那不只是个盘子,而是那些逝者的遗物,是那些每天一点一滴溶解在脑里的记忆的最后归属。
怎么可以这样?这部片怎么可以这么善良?怎么可以善良的这么犯规?(如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让我等半天结果没等到半个大卫林区的怪人冲出来,我也一直在等这部片发生可怕的事情或者自然且残酷的意外,毕竟这部片印象还没看前第一部让我联想到的就是《阿拉斯加之死》)
当然更犯规的是本片的美景与配乐,直接勾起我的私人经验,所以我一直在理性与感性间拔河,理性告诉我这部电影是不够的,镜头太短每一场戏太琐碎而且太仰赖音乐,音乐让一切琐碎都合理了,但是感性,那就说来话长。
你们以为我将一切拋下去旅行?
她真的不是拋下一切去旅行,相反的她背负著心爱的男人留下的一切继续一个人活著,她无法遗忘因为如果她遗忘他,世界上就没人知道他了。
他会跟那个小镇一样消失,废墟还在,但小镇的意义已经被刨空了。
前几天看《晨曦将至》我不像许多观众一样看得泪流满面,事实上我中间看到还有点生气,不论是男孩在跟因为他怀孕的女孩道歉哭的时候,我心想女生为何不爆揍他一顿,因为男方哭的好像老二是长在女方身上一样,好像他不能休学去工地工作用自己的血肉来偿还自己的精虫上脑一样。但我知道无论如何这女孩恨不了他因为她爱他(即便他们两个人尤其看来老实的男方并没有把负责到底这件事放在装满精液的脑子里),而对她关心的哪怕是用错方法的家人则会被她记恨,而且被她认为很肤浅低俗。
阿姨的姐姐也挂念著她,如同也有其他人挂念她,希望她留下来别再远行,但她不能,无论这些人对她释放多少善意,在她对丈夫的爱前都一文不值。
没有什么付出多少就可以拿回多少的,扯上爱,事情总是如此的不公平,因为这就是人性,你想公平,你记得影评的评里有个公平的平,但当电影不小心勾起你心中某些东西,还能平吗?
如同《游牧人生》跟《同学麦纳丝》都不是那种我会说太厉害!而且打从心底崇拜的片,但我必须承认这两部片都打中我心中某些上锁的记忆房门,以至于我能忽略那些我不怎么满意的地方享受这些电影,在《同学麦纳丝》那是一种完了我以后会不会继续这么废的焦虑,在《游牧人生》则是对我那个时候就是想要找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把自己埋了的愤怒(mad)。
诚实是我最终能做到的平,特别是当我回到家时听著这部片配乐,刚刚乍看退潮的情感又汹涌而来,特别是当阿姨或片中另一位阿姨将家当拋下以走的更远时,我就回忆起我曾经干过一样的事,但根本上那些与电影无关。
但是这次我破功了,看电影时我没流泪,回家路上和认识的人聊几句我也没流,公车上当然更没有,直到我躺在床上听著本片配乐,刚刚看的电影开始在我眼前快速回放,包括阿姨还有阿姨遇见的那些人。
他们都在路上。
焦虑与愤怒之于个人是一切,之于宇宙却很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返回电影院,回到这片如宇宙一样漆黑的黑暗中,试图拋弃自己的肉体一起漂浮,试图当个幽灵冷眼旁观。
当然与《同学麦纳丝》不同的是,《游牧人生》属于电影院,如同李安的《双子杀手》,是那种如果你不去电影院看,我会建议你乾脆不要看了的片,这不是某种影院情节,而是这部片的美景就是为了在电影院的黑暗里绽放的盛宴,那些朝霞那些星空那些荒漠还有那些海景与夕阳,如果你不进电影院让自己缩小,你怎么一起跟阿姨一起感受人生的感动?至少我自己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