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性恋电影《爱在夏天》(And Then Came Summer, 2000)
大卫和他的弟弟,随着父亲布莱恩从大城市回到海边的偏远小镇探亲。在这个偏远而宁静的海边乡下,他们遇到了汤米,父亲布莱恩儿时的最好的朋友,还有汤米的弟弟,几乎和大卫同龄的男孩塞斯。布莱恩和汤米生疏而破碎的友谊,很快便破镜重圆。而大卫在和塞斯愉快相处聊天的过程中,暗暗对彼此生出了超越友谊的感情。
大卫
塞斯
在这片有着田园般风情的乡土,几乎诱惑着前来探亲的一家人留下。这又是一部桃花源般的归去来兮的故事,将情感的燃烧锁定在了夏季。而且还有一段不堪的神秘的过往,即将爆发和治愈。
父亲布莱恩和儿时的好友汤米一边喝酒一边聊起他们曾经的友谊,有一个女孩介入其中,布莱恩说他甚至有些嫉妒,汤米和那个女孩互相调情,关系特殊,布莱恩说他以为汤米会和那个女孩结婚。已经离婚的布莱恩并没有维持住现在的婚姻,尽管他很努力在维持。我们很难猜测他到底在嫉妒汤米还是嫉妒那个女孩。但是,布莱恩决定大城市的生活,在故乡留下来,把自己的生意放在儿时的故乡这片土地上,并要求汤米作他的生意伙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真挚而深沉!
父亲布莱恩和他而是的伙伴汤米
相比之下,大卫和塞斯这对年轻人在森林中漫步,在海中游泳,在沙滩篝火旁热烈地谈论人生!他们彼此已经情愫暗生,他们聊莎士比亚,大卫还重复了哈姆雷特那段表达人文主义的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很显然他并不是很生硬的搬弄了这些名言,尽管表演并不是那么浑然天成。在这部有着莎士比亚田园诗般的风俗喜剧中,人文主义是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处理现实题材的文学手段。不妨听一听演技略显蹩脚的两个男孩在陷入同性恋困境的一段简短对话吧:
塞斯:听着, 大卫,我……我非常抱歉。
大卫:抱歉?抱歉什么?
塞斯:(叹气)我很抱歉我拖累你了。我很抱歉你弟弟看到了我们接吻。我很抱歉现在一切都陷入混乱。
大卫:这不是你的错。生活就是这样,是吧?塞斯,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一点头绪都没有。我知道的一切,我学到的一切,都告诉我说这是错的。但是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却感觉很对。我现在感到糟透了。(咳嗽)
大卫:我感觉我的心都撕成了两半。
塞斯:大卫,我希望我能说些什么话,让你感觉好起来。只是,我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不止咱们两个有这些麻烦事。
大卫:你这是想哄我开心的话,可真是一点作用都没起。
塞斯:我但愿,我但愿世界如我们所愿,只是,人生对于两个同性恋男孩来说,真的不容易,对吧?
这并不是高潮。还有一段更加不堪的残酷现实,隐藏在幕后。塞斯之所以投靠哥哥生活,就是因为他被父母送去了同性恋矫正机构,度过了极为不堪的青春岁月。塞斯表述的过程非常直白,很显然这样一个没有经过戏剧训练的演员很难在情感上把握得圆滑,但是这并不妨碍电影的极为动人之处。当然在这片有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乡土上,他们都获得了圆满的结局,只有诱发他们恐惧的反对力量,有些过于弱小和荒唐,让电影宣传的美好略微显得站不住脚。
哥哥汤米和弟弟塞斯
父亲布莱恩和儿子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