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与妈妈签催婚协议 内容轻松有趣太讨喜了

31岁的蒋方舟直言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面对妈妈的催婚,她和妈妈签订了催婚协议…… “你好,我是蒋方舟,我今年…

31岁的蒋方舟直言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面对妈妈的催婚,她和妈妈签订了催婚协议……

天才作家也难逃妈妈的催婚 蒋方舟与妈妈签催婚协议

“你好,我是蒋方舟,我今年31岁了。”

采访刚刚开始,她就这样笑着对我们说。

“从今年开始,我特别喜欢说自己的年龄。像相亲一样。“

她是蒋方舟。这期采访,我们试图与她聊一聊,时间和美丽背后的故事。

在她的文章《30岁才明白的事》中,她这样描述30岁:

“30岁,不再能混迹于年轻人的队伍,却又还没有老到可以对年轻人说三道四;已经不再轻信新的东西,却也没有老到要为旧朽之物辩护。”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很贪心的,想要幸福的恋爱,想要事业有成,想要光鲜的生活,想要很多朋友,想认识很厉害的人。

想要的很多,但是实际能够得到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

看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经历过更多的人生,迎合过,伤痛过,也放弃过,最终才明白,做自己才是真的从容和自在。

哪有什么完美的人生,爱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态。

31岁,寻找爱

第七届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得主

首届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亚洲书店论坛”年度青年作家得主

……

年纪轻轻,拥有这么多荣誉,她却说:

“我最不喜欢别人对我的一个形容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谁规定作家一定要知性、优雅?其实都是一种自我限制。“

小的时候,她恐惧“成为中年”,担心自己成为油腻,平庸和没有希望的代名词。

而今,她说,自己活成了一个比小时候的自己想象中好得多的,不油腻的大人。这让她有点骄傲。

一个女人的成熟 ,往往体现在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上。

“18岁的时候有人问我,你向往什么样的爱情?“

“我说,年轻人都配不上我,中年人也配不上我,只有老头儿配得上我,70岁以上的人才有足够的智慧,才能跟他精神交流。“

年轻的时候,总想标榜自己是特立独行的那一个。

历经岁月的沉淀,才明白好的爱情根本就是没有标准的。

“选择世俗的,烟火气的,庸俗的爱情,也并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她喜欢看《战争与和平》,娜塔莎和皮埃尔的爱情故事,她觉得很动人。

皮埃尔娶了一个社交名媛,那朵交际花从来没有爱过他。他们的婚姻里只有冷漠,和妻子与其他男人的暧昧流言,直到妻子难产而死。而娜塔莎,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爱过的男人,在战争中受了重伤,死在了她面前。

这两个人,都是被爱情伤害过的人。他们最后走在一起。伤痕累累。

没有经过人性考验的爱,是不值得珍视和相信的。娜塔莎和皮埃尔在小说结尾,成为了一对平凡夫妻。在无尽的琐事和庸常中,平淡而深刻地爱着彼此。

这未尝不是一种勇敢。

“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

爱而不得,爱得很失望,你爱的人不爱你,激情之爱最后归于平淡。爱情如此,现实亦然。失望是常态,沮丧是常态,孤独是常态,平淡和不爱了才是常态。

认识到这一点,然后调整自己的预期。那么每次,得到新的爱,得到新的回应的时候,你都会更加快乐。

她曾经收到过令她印象深刻的礼物,是一只会照出紫色光芒的手电筒。

那个送她礼物的男孩说,因为光的频率的关系,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紫色只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而只要在黑暗的房间中打开这个手电筒,就能见到真正的紫色。世界上见过真正紫色的人非常非常少,而她是其中一个。

这个礼物美妙之处在于,他送给你的,是别人很难去拥有的一种体验。

爱和被爱,能让你拓宽对生命的体验。

蒋方舟说,女性独立当然重要,但她也从来不硬凹“我谁都不需要“的“大女主人设”。

“不要羞于说出,你是渴望被爱的。“

因为被爱着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美好的人,生活是有希望的,你是被包裹住的,你的自我价值是被认可的。“

尽管这样的爱,最终也会归于平淡。

她对我们引用了格雷厄姆·格林在《恋情的终结》中说过的话。

“其实在爱情所有的激情或幻想都终结之后,我们必须面对自己对爱情最深刻的理解。我们最深的渴望,是相互陪伴。”

在遇到这样的爱情之前,她宁缺毋滥。

她也会被妈妈催婚。于是她跟妈妈签订了一个“催婚协议”,协议上写上日期,妈妈每半年只能催她一次。

“爱情是人生当中少有的,不能以成败定论的一件事。“她说。

选择第二名的生活

年过30的蒋方舟,越来越美了。美在自信,和舒展。

她经历了选择,经历了蜕变。如今她说,

“我愿做一个稳居二线的人。”

蒋方舟的童年在湖北襄樊的一个铁路家属大院里度过的,因为她“不太漂亮”,也不会其他才艺,在母亲的引导下,她开始了写作。

这条写作路的开始是以善意的“恐吓”开始的,母亲告诉蒋方舟,小学还没有出书的小朋友就会被警察抓走,就这样第一本书《打开天窗》就出版了。

她的童言稚语给自己带来了名气,年少成名让她有了很多选择,却会陷入选择。

7岁写作,9岁出书,12岁在多家知名媒体开设专栏,19岁被清华录取,20岁公众人物。

生活中,学校给了她提供一间单人宿舍支持她创作,可她身边,没有多少真心的同龄朋友。

工作中,蒋方舟的身边也都是文化界的名人,作为圈子里的晚辈,她总以为自己需要用谦卑的姿态来面对前辈的指点。

她也曾经尝试正面辩解,希望能以此消除大家的质疑,却发现在大众的舆论场中,并不存在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反而是她越解释,问题越复杂,越成为死结。

年少成名的巅峰成了她的荣耀,也成了枷锁,她背负着远超于自己承受能力的负面情绪。

于是她什么都尝试做,什么都不拒绝,什么都希望得到别人都赞许和认可。潜移默化中,这种“讨好”,成为了她性格的一部分。

她频繁地上节目。商业和名利消耗着她的身心,甚至没有时间写作。

她尊敬的一位老师,对她说了一句有些刺耳的话。

“你现在每天过得非常繁忙,非常五光十色,我不知道这样好还是不好,但大概是不好的。”

她看到一段话:“阿拉斯加犬在雪地上是没有坐标的,有时它觉得自己走的是一条直路,实际上可能偏离的180度。”

这可不像极了当时的自己!

蒋方舟决定去东京待一年,让自己放空,那是一段睁开眼睛就有大片空白的真空生活。

每一天都被时间稀释得足够长,她可以认真地凝视美术馆里的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这样的慢下来一年,成就了《东京一年》,这本书没有把她变成一个新人,只是让她变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所有的改变,都来自心灵的觉醒。

小时候她是那个需要被夸奖的孩子。写作,是她收获羡慕和赞美的工具。

逐渐长大后,她发现自己仍然喜欢和擅长写作。但自己痛苦的缘由,不过是现实没有符合期望,没有做到第一名罢了。

之前蒋方舟出书之后,就会去豆瓣上看看评分怎么样,有没有差评,现在外界的认可对她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她就相信自己的判断。

“你注定是个不能挣大钱的人,注定是无法生活在风口浪尖的人,这个世界,你的能力,你的年龄帮你删除了很多的选项,自己又恰好有擅长的事情,然后就有了现在的生活。“

她坦然地对镜头笑着。

就像罗振宇所说的:“你现在的人生,是你之前所有选择的总和”。

现在的她,对于物质的要求变得很低,她会算自己一年买菜、交通、生活的开销,给自己定一个很基础的挣钱kpi,完成之后,觉得其余的都是多赚的。

然后,她便静心地读书,写作。每天自己开始做早饭,九点开始写作。然后看书,运动,写日记。简单,宁静,有规律。

“与其说是经历塑造了你,不如说是选择。”

“32岁之前,为简单纯粹的事情拼尽全力。“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要经历一段暴风雨,才能知道什么是风平浪静。

天才如蒋方舟觉得自己并不美,在《鲁豫有约》的一期节目中,她用“少女四大悲哀”形容自己:黑、胖、皮肤粗糙、脸还大,甚至拿自己长得像丁俊晖来开涮。

她也曾经自黑自己是“过气网红”,在微博上放自己的丑照来取悦粉丝。

看似是漫不经心的低姿态,背后却藏着有着一颗敏感的少女心。

但现在,她终于学会了喜欢自己。

我们的采访里,有一段有趣的快问快答。

“美丽的背后是什么?用一个字来形容。“

“喜欢的‘喜‘,美丽的前提是你喜欢自己。“

“用一句话来形容呢?“

有接受自己的决心,也有改变自己的勇气。

“用一个词来形容呢?“

“ 自省。 ”

生命的本质是学会取舍,美丽的背后是自省。

她不执着于少女感,却会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独特的美。

她喜欢被拍出有年龄感的照片,也不愿意自己被磨皮或者p掉皱纹,这样就能够看到真实的感觉。

所有美丽的背后,就是真实的喜欢自己。

她和一个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一样,是一个真实的人。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对于蒋方舟的描写:

9岁时,有人问她将来要做什么,她昂起头,说要做个大师,然后热泪盈眶。

28岁的她却像个孩子,经常走着走着路就奔跑起来,毫无缘故地在公众场合大声唱歌,和人拍照时在按下快门的瞬间比出V的手势,笑容和神态依然是八九岁的样子。

她知道自己内心的缺失,却不刻意填补,而是顺应自己的内心,用喜欢的方式去改变就好。

人生背后的选择,就是有接受自己的决心,也有改变自己的勇气。

当你有足够的清醒,才不会因为外界的标准而改变自己,才不会随波逐流。

总有人在满是六便士的路上,抬头去看月亮,也总有人在玫瑰的花园里,低头哀伤。

什么才是女性最好的状态,蒋方舟这样说:

“她一定要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要找到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来源,无论是艺术的创作也好,烹饪也好,这些年我做的事情都是让自己开心的,没有一件事是自己后悔的。”

愿亲爱的你也不惧年龄,找到自己最好的状态。

关于作者: luotianews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