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届奥斯卡头号种子选手,《无依之地》承载了很多影迷的心愿,大家都渴望观赏到一部感动自己的作品。
说起来“感动”很廉价,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无依之地》真正用心去观赏,庆幸的是,我没有失望,反而在看完后审视了自己良久,并且询问自己:“你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你害怕孤独吗?”
当一部电影能够迅速与你产生情感的联系时,你会猛然觉醒,仿佛在一片失乐园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钥匙。
导演赵婷在电影结束后写道:“献给那些不得不上路的人,我们路上见。”我们为什么要上路?而我们又是为什么要生活?
这是赵婷作为创作者所开拓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尤其作为女性导演,她惯有的细腻思维隐藏在每一帧定格之中,不夸大自己的情绪,更不强调自己的感受,只像记录者一般游走在世界每一处可抵达之地,与人交谈,学会倾听……
用“平衡而朦胧”的诗性语言记录着暗夜提灯的行路人,这是荒蛮的一代人,也是悲伤的一代人。
其实这在赵婷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骑士》中就已见雏形,个体的命运和自由如同游丝般被自然所牵制,也被自然所释放。
虽出生东方,表达的语境也极尽东方式的克制与唯美,但她所钟爱的背景却是西部和荒原。
因此,当粗粝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诗性影像交汇成了一首“孤独”的协奏曲,大量的留白只凭直觉和想象也能心领神会,这是赵婷最令人惊叹的一点,她有悲悯的胸怀和边缘的人格展现,且她真诚而简洁,丝毫不以形式主义为目的,只是做一个倾听者。
《无依之地》便是诞生于赵婷和女主角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的一致兴趣后,他们游走于美国边界,寻访了数百位游牧之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和思想行为。
现如今,这样拍片的人很少,大部分的创作者都还是更习惯紧跟潮流,而非真正走入某种边缘人生,尤其像游牧族群,一群被现代社会所遗忘的人,而其实,他们也是自我放逐的人,因为伤痛而选择上路,又因为不想再伤痛而选择告别。
这也是赵婷和麦克多蒙德所渴望做的一件事,用真实而碎片化的影像拼凑成一群完整的游牧族群,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关注到他们的境遇。
这份人文主义关怀也是需要值得我们去推崇的,生活在繁华的大都会太久,看多了起承转合、悲天悯人的聚散离合之后,才会真正去思考人生的究极状态和真实向往到底是什么。
没错,我们一直在路上,凯鲁亚克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热泪盈眶的宣扬着在路上的流浪精神,后时代的潜行者无数次被他的语言所激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精神逐渐被物质横流所替代,我们很难置身于新的环境,面对新的考验。
电影《在路上》
想起看《涉足荒野》,瑞茜·威瑟斯彭用徒步旅行来找寻活下去的意义,或者《荒野生存》,克里斯托弗用理想主义对抗俗世纷扰,最终眠于荒野。
电影《涉足荒野》
电影《荒野生存》
而《无依之地》呢?费恩在经历了经济萧条和失去爱人之后,孤身一人,她的悲伤像一颗种子埋在了远方,她一心寻找,遇见了许多人,看到了许多事,也重新回忆起种种,当人们问她为什么要流浪?为什么离群索居时,她说“回忆在,人在。”
而今回忆已飘然远去,她势必也要勇敢去追寻,她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也只是个失去之人。
弗恩代表的个体同样也承载着影像的支离破碎,其实赵婷大可以用大量的群像来支撑电影,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仍然把一个人看做一个支点;
这个女人,神情较为平静,行动比较利索,因为经济大萧条而不得不随时更换自己的工作,另之,她心碎的往事让她远离家乡,爱人离去,那是一道无法磨灭的疤痕,都说心无牵挂的人最洒脱,于是她决定开着房车,一路走走停停,开始了自己的游牧人生。
影片看似是在写意一种荒芜感,但其实,在每句台词和对话中都能感受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对立和冲击,如弗恩去家中好友做客,谈及经济萧条,房产销售行业不景气,弗恩回应道:“你们让所有人花不必要的钱去贷款,只是为了一栋没有意义的空房子。”
这样的观点其实很锋利,就算在西方追求个体和自由的社会文化里,房子也依然是大部分人们的必需品,东方就更不用说了,“房子”意味着“家庭”,无房子,不家庭。
这是影片所积极探讨的一种矛盾性,很多人认为游牧人士大都是无家可归,可其实家的概念存在于每个人不同的内心深处,他们的放逐与“家”无关,更多的是对精神上的追寻,可当他们聚集在一块儿时,他们也像一个“家”,所谓“家”,到底还是人在家才在。
弗恩的过往构建了她现在的人生境遇,影片也没有规避她无处隐藏的孤独感,甚至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加以展现,她独自吃饭,独自行走,独自观望,独自抽烟。
就算在有人想要靠近她时,她也最终会选择拒绝而离开,那辆房车又破又旧,却已然成为了她唯一的“惦念”,她的孤独感,不再是因为荒原而生,而是随着时间在慢慢滋长。
于是我们在看《无依之地》时,会思考到两个层面:“我们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以及“我们害怕孤独吗?”
答案很简单,自由,害怕。
想要过自由的人生,当然害怕孤独。
可这不是影片所传递的精神价值,我们在《无依之地》中真正感受到的,是自然,看着那群游牧族群在漫天星空下舞蹈,看着弗恩在海浪中与之融为一体,看着他们把俗世生活中的一支烟火看得无比灿烂,才明白赵婷所创造的意境是在描述自然主义的伟大,而人类,始终是微不足道和渺小至极的。
他们始终在路途中生活,有人会以石头化作火苗存在,有人会以寄托选择安度,有人以天生不羁成全自我内心的向往,有人学会了倾听自然的抉择,他们唱着歌谣,读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微笑而坚定的去往远方,想象着流浪者安古斯之歌中所描述的那般:“因为我心里有一团火,所以我害怕它在明亮的夜空中消失。”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有这么一群人,存在于荒原尽头,微不足道的踽踽独行,却从不感到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