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首先是一出纯爱戏。
但显然,它又不仅是在讲爱情。
创作者其实是在借青春片之壳,讲出他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这个世界会好吗?”——已经不重要了
你只能接受“失去”
作者简介:就是个影评人。不在看电影,就在写影评。
《小红花》花费了大量笔墨在家庭故事上,自有其深意
《送你一朵小红花》上映四天,票房已近8亿。
我连刷两遍,发现这部电影有很多角度可以深入讨论。
比如影片对癌症患者群体的关注。
特别是它建立了一组嵌套结构,由一人到一个家庭再到整个群体,全方位地展示了癌症的系统性伤害。
再来,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部青春爱情片。
片中的少男少女因同病相怜而相识、相爱,最终又无奈分开。
在这之中,癌症充当了爱情杀手的角色。
此外,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家庭片。
特别是当作一部聚焦“中国式家庭”的电影来看。
其中你能看到大量真实的生活细节,包括:父子间的沉默与对抗;垫在倾斜桌角下的纸巾;母亲借着擦眼镜来掩饰泪水……
这些角度都很有趣。
但在我看来,影片表意最完整的主题还是关于“失去”。
它透过主人公韦一航从“害怕失去”到“接受失去”的转变,告诉我们:接受失去,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成长”是这部青春爱情片的另一条主线
韦一航是个害怕失去的人。
他之所以害怕失去,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足够多的东西。
他不到20岁的年纪,患有癌症,做过脑肿瘤切除手术。当同龄人都在学习、嬉闹时,他把大把的时间都耗费在了病床上。
在他身上,我们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影子。
他总是佝偻着背,揣着手,阴沉着脸,寡言少语。
说是“丧”吧,也不准确。
应该说,是“拧”。
他始终在用对抗的方式与人相处。
孤僻、挑衅、冷漠,是韦一航“对抗全世界”的方式,也是裹藏真实自己的办法
最典型的一场戏,是在医院,对医生感到不耐烦时,他故意把椅子往后一蹬,发出刺耳的声响,然后转身离开。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认为上天不公,处处和自己作对。所以他要“自毁”,要从上天手里夺回处置自己的权力。其潜台词是:除了“我”,没人可以毁掉“我”。
这当然是很幼稚的一种心理。
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拒绝所有的亲密关系。他不仅刁难医生,也刁难家人、朋友和喜欢的姑娘。
直到那个雨夜,借着酒劲儿,他才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我怕我刚把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
于是,他给自己披上了透明的盔甲,仿佛这样就能把“失去”关在门外。
直到有一天,她出现了。
韦一航幸运的是,电影里所有人都没有放弃他
看韦一航和马小远相处的过程,你就会明白,一个人是如何学会接受失去的。
这里面存在一个无形的逻辑链,即:从有意识拒绝,到无意识接受,再到有意识接受的过程。
起初,一航有意识地拒绝所有人的亲近。
包括在医院里,他和画笑脸的小姑娘对望时,表情依然是冷漠的。而那扇玻璃就象征着他与外界的隔膜。
两人之间的玻璃,就是韦一航与世界之间的隔膜
后来,他遇到了小远——这个与他同病相怜但乐观开朗的女孩,尽管他的外表依然坚硬,但内心已开始松动。
体现于两个细节。
一是看小远的直播,他嘴上说“无聊”,手上却点了“关注”;
二是小远发来好友申请,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按了“接受”。
身体是诚实的。
此时“无意识”已在暗中掂量着“拥有的渴求”与“失去的担忧”孰轻孰重。
最终,在酒精的怂恿下,有了那场经典的雨中告白。
很明显,这场戏是在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只不过把紧跟在“我喜欢你”之后的那句“我车掉沟了”换成了“你看,我学会这个了”。
至此,一航终于打开自己,迈出重要一步。
而接下来,如何接受失去,成了他最后的课题。
韦家父母提前演练了亲人失去后的人生,欢乐的背后是悲伤及和解
如果我们把目光暂且移开这对少男少女,放眼全片,就会发现,“失去”实际贯穿在所有的人物关系里。
再往细看,我们甚至可以得出一张“失去”图谱,程度由深入浅分别为:失去很久、失去几年、正在失去以及可能失去。
而最终,正是对其余三种“失去”的旁观,教会了一航如何面对“正在发生的失去”。
先说第一种“失去很久”,指的是小远的父亲老马。
他的妻子在小远3岁时就离开了。
而鳏夫老马面对这种“失去”时选择了更加疼爱女儿,既在补偿女儿缺失的母爱,又是对自己和亡妻两人之间爱情的守护。直到这么多年过去,依然如此。
老马是《小红花》里最悲情的那一个,但他显然活得并不凄凉
第二种“失去几年”,指的是吴晓昧。
影片以非常隐晦的方式表达了他和死去的爱人之间的同性情意。
面对“失去”,他选择继承爱人的事业,带领病友们继续对抗病魔,以此寄托对爱人的思念。
几年过去,他终于放下这段恋情,决定回到老家。
吴晓昧是《小红花》里另一个状态的失意人,但也及早走出了悲情
再来说“可能的失去”。
指的是一航的父母录下的那段视频,他们虚拟了一种情境,假设儿子已经离开,他们将如何度过周末。
画面中,只见他们一起看电影、吃饭、参加心理互助会、跳舞、亲吻儿子的照片……
红灯转作绿灯,他们牵手穿过马路的一幕,像是在告诉儿子:痛苦只是一时的停滞,而我们终会带上对你的思念,继续上路。
就像父亲热爱的“雕刻”,是一种“失去”的艺术。
人生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失去”的艺术。
“失去”在所难免,也无法阻挡,除却死亡,更常见的失去还有变老、放弃、改变和离别……我们被它们塑造,也因它们而成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她的那本《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所指出:“我们成了什么样的人以及过着哪种生活,都是由我们的丧失经历决定的,无论这些经历是好还是坏。”
终于,一航不再回避“失去”。
他明白,那些美好的东西即使失去了,也会以某种更隽永的方式留存下来。
此刻的他正带着小远教会他的一切,走在去往青海盐湖的路上。
前往盐湖的大学生韦一航,已经能对“失去”坦然以对
《送你一朵小红花》探讨“失去”。
正如2020年,是一个写满了“失去”的年份。
因为疫情,我们失去自由,无法畅快呼吸,没法出门、没法旅游、没法约会,甚至连散步、看电影也都成了奢侈。
我们担心失去健康,失去亲友,这种种关于“失去”的念头萦回不去。
由此你就明白,它为什么要选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上映。
因为,《小红花》的野心,就在于回答这个糟心的2020年遗留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