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这两天频繁地出现在我的微博首页和朋友圈,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2020年治愈的收尾。前几天刚发了我的2020,显而易见的稀碎一地,正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抚慰心灵,于是选了一个月黑风高夜择吉时观摩了。以下部分内容含有剧透,请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部科幻动画,科幻的核心设定是:
1、人类在成为人类之前,小soul在一个类似大数据库的空间里,接受培训。
2、这些小灵魂,身上有一个关键词标签,前几个关键词都是出厂设置,就是心理学上的气质类型。但是他们要在培训中找到最后一个关键词,才能够到地球上去(投胎)。这个关键词就是Spark火花。
3、人类和大数据空间有一个时刻可以相通,用地球上的话说,就是当你做事入迷忘记时空,进入心流,就是灵魂出窍时刻。
这本来和我们的主人公乔,没什么关系。他是一个爵士艺术家,这是从形而上的角度给他贴的标签,站在形而下的角度上看,他就是一个人到中年、没有固定工作、得不到家人支持、四处面试乐队的loser。
他在得到一份重要的乐队offer之后,由于得意忘形掉进了窨井盖。于是他死了,按规矩,灵魂去往超度。
他想到还有重要的演出,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拨开灵魂群想要逃走,误跌进了大数据系统。他被误当成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灵魂,来对那些小灵魂进行培训,作为他们的导师,帮他们寻找自己的火花。为了避免被送往超度,他只能缓兵之计应承下来,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被分配到的这个学生22号,冥顽不灵,属于大数据空间里的猫狗嫌,古往今来,世界一线名流全做过他的导师,都快要被气活了,比如牛顿,比如荣格。
乔一门心思只想活过来,而22号呢,不屑于去破球,两个人一拍即合,找到了大数据空间的灰色产业,试图让乔回魂,但是两个人脚滑,抱团跌回了地球。乔进了一只小猫的身体,而22号,进入了乔的身体。两个人配合着过了一段双簧的生活。
大数据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派出了数据警察来抓捕他们。回到大数据空间时,22号的最后一个关键词火花,莫名其妙亮了,谁都不知道那个火花是什么。这就意味着,22号有资格去投胎了,乔的任务结束了,死到临头了。恼羞成怒的乔觉得火花一定是爵士乐,这spark不作数,因为22号在他的身体里,会自然而然地喜爱音乐,这不是22号真正的火花。22号伤自尊了,愤怒地把标签扔给了乔。乔得偿所愿,用这张满血的通行证赢回了自己的生命,参加了乐队表演。演出完之后,他感到一种失落,一种夙愿圆满的空虚。
回到家,他的口袋里全是22号在地球上的战利品。咬了一半的披萨,理发时被赠予的棒棒糖,坐在路边闯进手心的花瓣。
乔伤感了,乘兴演奏,回顾了自己一生里的温暖瞬间。灵魂出窍中,乔又回到了大数据空间,想找到22号。此时22号已经成了孤魂野鬼,心中都是愤懑不甘仇恨。乔就把标签还给了他,并告诉他,他们都理解错了火花,火花并不是天赋,不是特长,而是生活的意愿。生活的意愿,可以是那些殿堂庙宇灵魂的宏图伟业,也可以是美食的馈赠(披萨);人际之间的温暖(棒棒糖);大自然的温柔(落在手上的花瓣)。
这人世间细细碎碎,普普通通,都能触发火花。
最后当然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了,22号在乔的鼓励下去地球投胎了,大数据空间的人也被乔感动,补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乔洗心革面,决定换一种评判方式去生活。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了,这部电影讲的是啥。其实就是一个价值观问题,讨论的就是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是为了功名利禄,人生巅峰,还是冰心一片之下的温声细语、清风明月、玉盘珍馐。
让我们生活下去的热情,是高于生活的成功,还是生活本身。明白了它的核心理念之后,大概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得到治愈:即便在疫情期间我们无法施展拳脚,但至少我们还能饱食暖衣,能与日升日落同步运转生活,还能与亲友撕咬又和好。
但说实话,作为中年人,我看完之后并没有觉得被治愈,反而油然生出一股空落。对于我们中年人来说,如此真理早就在我们漫长的疲乏的升级打怪中悟得。比如我们已然回归了亲情,成家立业之后方明父母心,也随着和他们分离的节点越来越接近,而努力亡羊补牢。我们当然也深谙大自然的旖旎,朵颐的快意。有了孩子的还格外惜命,在0.01%的危险概率当中,胡思乱想心惊胆战,谁不希望送儿女远一程呢?我们早就接受了自己的普通,一个响指熄灭了自己的空中楼阁,只想平凡安康过完一生。可是,洞若观火也无济于事。
从书桌百叶窗打进来的阳光,是猴子捞月式可望不可及的美好;食物的每一口,都要计算身体的三高;人与人之间的罅隙,和时间本身的空隙成反比,我们没有时间去维护。我们必须埋着头苦干,否则,上养老下育小的KPI没办法完成,过完普通一生并不容易。除了我这种因为工作需求,常年田野观察的媒体工作者,大概所有已婚育的中年人,眼光只够聚焦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我苦思冥想,到底什么样的影视作品能够治愈我们苛刻的中年人呢?
我想来想去,最近能治愈我的第一部,是美剧《扪心问诊》。为啥呢?说起来这剧也枯燥晦涩,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和一个病人,坐在一起聊上20分钟。一共4~5个病人,交叉进行推进剧情。我看的时候觉得好治愈呀,为啥呀?因为一个个都有毛病。比如第一个女病人,有性瘾,亲密关系无法长久。第二是一名空军,自幼优异,在美军的一次战斗中,他炸了一所小学。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因为他服从命令,内心坚强,最后他自杀了。
还有一对夫妻,女的是职场精英,男的是水管工,两个人来问诊的原因就是,男的总是猜忌妻子。但一旦丈夫试图对妻子宽容,妻子就表示不爱丈夫了,因为她内心抗拒着享受这种斯德哥尔摩被控制。
反正在这部剧里,每个人都神经兮兮,一团乱麻。包括咨询师自己,也在反移情失败的职业道德中挣扎,婚姻危在旦夕。
你看,生活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个灵魂背后,都有千疮百孔的生活。每个人得到的痛苦都相当。痛苦的深度和外延,并不由问题大小和客观难度而决定,而在于这个人走出困境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主观的,有些是天赋,有些后天习得,并不和年龄、职业、性别、阶级成比。可是大部分人,这种能力都很羸弱。我的被治愈感,大概就是一种公平参与的共情。还有一部治愈的电视剧是《装台》。我在微博上描述过我对这部剧的观感,就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毕飞宇《青衣》的结合,既艺术又接地气。大概讲的什么呢?一个城中村、离过两次婚的大叔,好不容易焕发了第三春,却遇到了一大堆狗屁倒灶的事情。
被拖欠工程款、女儿未婚先孕、装大款的哥哥病重,自己的好兄弟猝死,第三任老婆又走了。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情节是,当他人生再一次茕茕孑立,一无所有时,他穿上了几十年前的中山装,买了一个配了鸟的鸟笼、一份报纸,坐在自己院子里,晒着夕阳悠闲地读起了报。装台队的工人们来找他,他说:你看,这就是我当年的梦想,享受退休生活。
我在那一刻感到既心酸又治愈。他人生最大的愿望,只不过是在劳碌一生之后,过上一段退休的生活,哪怕他知道,人一旦退休,就意味着步入了生命的倒计时。这是一种最底层最朴素的生活情感。没有壮志凌云的宏伟蓝图,没有镜花水月的纸醉金迷,是最真诚谦卑的贴地飞行,哪怕就飞那么一小会儿,那么低,也是飞呀。
为了达到这次飞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日子还要往下捱,这就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啊。就是这种皮糙肉厚的顽强、都不容易的心照不宣,能治愈我们中年人。其实,知道生活的意义,并不需要死了一回才明白。只不过,在我们明白的生命区间里,恰好没有那么多时间、机会、精力去实践它。这是另一种错位的遗憾。明白了但无奈错位和始终没有明白,我分不清哪一种更遗憾。中年人的灵魂早就藏起来了,可能真要等到退休,才能旅行。我们渴望最本质的温柔,可必须披坚执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