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部电影,你在电视上肯定看过不止一遍,尽管剧情走向早已滚瓜烂熟,但每次看到还是会忍不住为它停留。
在上映后的整整30年里,它成功让几代影迷笑岔气,至今仍是节日必刷的经典——《小鬼当家》。
电影的剧情大家再熟悉不过:
圣诞假期,8岁的男孩凯文被父母意外落在家中,用尽一切计谋与陷阱,独自应对两个破门而入的窃贼,保卫自己的家。
故事的重头戏,就是两个笨贼如何被8岁小孩摁在地上摩擦,痛感与笑点并存,是一部标准的合家欢喜剧。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在全球狂揽4.77亿美元的家庭喜剧片,差点没能与观众见面。
影片的编剧约翰·休斯,是好莱坞著名的高产作者,他笔下的青春片叫好又叫座,手里的待拍项目多到分身乏术。
为了提携赏识的新人,约翰·休斯把自己的一个剧本交给了一位资历尚浅的导演执导,并与华纳兄弟谈妥了1000万的制作成本。
这个供人“练手”的剧本,就是《小鬼当家》。
对比当时预算4800万的《夺宝奇兵3》,这显然是一部小成本电影。
也正因为预算有限,剧组从一开始就处处节俭,聘请的主创人员大多是拿不出像样代表作的业界菜鸟。
菜到什么程度呢?
本片的摄影师就坦言:我当时都吓坏了,因为我之前就是拍拍分镜而已,根本没把握能用镜头讲一个完整故事……
拍摄时他还弱弱地设置了一个备用机位,万一自己手滑拍疵,还能有后补素材来救场。
当时剧组里咖位最大的演员,就是饰演窃贼之一的乔·佩西,以及客串出演的喜剧明星约翰·坎迪。
其余的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了场景搭建上。
你在片中看到的室内智斗戏,其实都是在一所体育馆里搭景拍摄而成。
而窃贼在屋里放水的场景,则直接搬到了泳池里拍摄,以减少不必要的漏水麻烦。
但即便制片人机智又节俭,影片还是超过了最初的预算。
经过“深思熟虑”,华纳决定取消影片拍摄计划,全体人员原地解散。
不过这个消息刚一公布,20世纪福斯就宣布成为了《小鬼当家》的新东家——他们其实早就与编剧约翰·休斯悄悄谈好“接盘计划”,只要华纳一松手,就立刻接盘这部影片。
就这样,刚被华纳开除的剧组人员,几秒钟后就得到了20世纪福斯的聘用通知。
人生的大起大落,就是这样超乎想象。从那之后,整个剧组犹如得到“电影之神”的眷顾,每当拍摄遭遇波折,都会意外得到“天兵天将”的助攻。
比如,故事结尾的雪天戏,是升华圣诞主题的重头戏,然而拍摄地天气一片晴好,全然没有降雪的势头。
就在剧组为造雪经费发愁时,老天爷突然赏脸下起了大雪,剧组立刻改变计划,紧锣密鼓地完成了拍摄。
又比如,敲定饰演另一位窃贼的演员,因为与乔·佩西的对手戏毫无火花,被制片人果断换掉。
而就在这时,原先推掉这个角色的第一人选丹尼尔·斯特恩,又改口接下了角色。
他早些年就与乔·佩西有过合作,再次相见的两人,默契立刻上线。
于是,影史上就这么多了一位因为蜘蛛趴脸而惨叫的著名小贼。
再比如,影片到了后期制作阶段,原定配乐的作曲家忽然爽约。
导演还幻想着“要是约翰·威廉姆斯”能来配乐就好了,遭到大家的一片嘲笑。
当时的约翰·威廉姆斯已经是圈内大神,《大白鲨》《E.T.外星人》《星球大战》《夺宝奇兵》等经典大片,都因他的曲子而锦上添花。
在经费本来就不充裕的条件下,要请这种大神,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但谁也没料到,大神在看过《小鬼当家》的粗剪版本后,立刻同意作曲,为本片带来了又一波神之助攻……
当然,一部好莱坞电影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观众说了算。
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小鬼当家》基本属于院线陪跑的“小弟”。
因为它一没明星主演、二没大场面制作,档期还跟史泰龙的《洛奇5》撞车。
11月16日上映后,它就被专业影评人批得体无完肤——别说赚钱了,能保本就算万幸。
然而几周过后,《小鬼当家》奇迹般地持续占据着票房冠军头衔。
紧接着的圣诞节档期,它更是得到了儿童观众的热烈追捧,最终登顶全年票房冠军宝座,让20世纪福斯赚得盆满钵满。
《小鬼当家》的成功,也给全体剧组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主演麦考利·卡尔金一夜之间成为美国身价最高的童星,在迈克尔·杰克逊的MV里高调出镜;
之后他趁热打铁接拍了续作《小鬼当家2》,与“懂王”留下了经典同框一幕。
而当初那个被提携的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后来拍了不少经典家庭片,还敲开了霍格沃兹的大门,执导了前两部《哈利·波特》……
当时的主创根本没有想到,因为这部电影,特技表演圈从此直接把脚滑仰面摔的动作,命名为“小鬼当家摔”;
在黑帮电影里经常口吐莲花的乔·佩西,考虑到儿童观众群,用一通乱吼的方式代替咒骂台词,为影片制造了意外笑点;
麦考利·卡尔金做出的这个 “呐喊式”动作,原本剧本上并不存在,如今却已是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可以说,在一次次迎难而上、灵光乍现和神之助攻下,《小鬼当家》成为了圣诞节不可不看的经典。
不过它之所以能打动全球的观众,靠的不只是卡通片式的搞笑。
每个参与制作的人回想起这部影片时,第一句话都会说“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在搞笑之余,《小鬼当家》讲述的是一个熊孩子的成长。
片中的凯文一开始是个被家人忽视和嫌弃的拖油瓶,做什么、说什么都是错。
他胆小又偏见,见到“可怕的”邻居大爷拔腿就跑,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人集体消失。
然而,等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凯文才意识到自己想要的独立与自由,不过是冷冷清清的孤独感。
8岁的他虽然早已不相信圣诞老人的传说,但依旧郑重其事地向圣诞老人“传话”:礼物什么的统统不要,只希望能帮他把家人们都找回来。
片中最打动人心的情节,是凯文与邻居大爷在教堂的偶遇。
他本以为邻居大爷是传说中的“杀人狂魔”,却没想到对方其实格外友好——他的胆小不过是旁人有色眼镜下的产物。
一老一小相互倾吐了各自的烦恼,看似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两人的烦恼根源,都是因为没有向家人正确表达自己的爱,之后又害怕做那个主动打破僵局的人。
而此时的凯文,不再是那个惹麻烦的熊孩子,反而显露出敏感、智慧的一面。
他用最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成年人执迷不悟的道理——越是害怕越要迈出那一步,不管结局如何,至少你不会再为此而害怕了。
凯文的话既是在劝说邻居大爷鼓起勇气主动与家人和好,也是在鼓励自己,是时候拿出正经的姿态,保卫自己的房子。
单看剧情,已经诞生30周年的《小鬼当家》是最不“圣诞”的电影。
主角凯文没有等来全家团聚的欢乐假期,而是直接被落在了家里;
他也没有等来圣诞老人和礼物,反而被迫应对两个入室盗窃的贼。
但换个角度看,《小鬼当家》也是最“圣诞”的电影。
凯文在独处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家庭与爱、原谅与包容,而这正是影片最值得回味的主题——如何像孩子一样思考,像成人一样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