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虞书欣还是孩子 23岁的梅艳芳已经演了《胭脂扣》

靠一句“哇哦”一夜成名的虞书欣,在被diss了一周“巨婴小作精”之后,表现出了双商俱佳的一面。 竞选队长时,欣…

靠一句“哇哦”一夜成名的虞书欣,在被diss了一周“巨婴小作精”之后,表现出了双商俱佳的一面。

竞选队长时,欣欣子承诺会督促组员练习,不迟到,别的训练生出来竞选她也认可对方的实力和经验,自动认领副队长。

虽然语气还是做作,但看似小学鸡的表现,还是巧妙化解了现场的尴尬。

所以之前种种巨婴行为,是真性情还是人设呢?

之前我们写过国产演员为什么越来越晚熟?,今天想来讨论一下,现在的年轻艺人,为什么总是拒绝长大。

不想长大S.H.E – 不想长大

出名要趁早,突围靠装嫩

在此之前,虞书欣这个妹子的表现,无时无刻不让人联想到“巨婴”。

一出场,她就紧张到不知所措,猛掐指甲,眼神游移,说话都不利索了。仿佛小学女生第一次竞选学校文艺委员。

可是虞书欣今年已经25岁了。

虞书欣唱跳表演选的是王心凌的《爱你》,表现如何先不说,演出前那个紧张到仿佛可云上身的表情成功出圈了。

像不像记忆停留在16岁的可云.gif

在《青你2》里面虞书欣像一个宝宝,4年前参加的综艺《一年级·毕业季》,也是一言不合就噘嘴、生气、哭唧唧。

敢情这四年不仅没长大,还长回去了。

《青你2》节目组导师Jony J对虞书欣的行为表示理解:“因为她就是小朋友呀。”

等等,什么时候25岁还是小朋友了?

不说别的,就Jony J本人25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独立做音乐,有了自己的小团队,并且凭嘻哈歌《My City 南京》打响名堂。

而《爱你》的原唱者王心凌在发行这张专辑的时候不过22岁,已是粉丝眼中的“甜心教主”了。

虽然说每个人的际遇不一样,但纵观两代艺人的作品也好、待人接物也好,同样相差甚远。

就拿选秀来说,当年超女参赛者也是从五湖四海而来,什么风格的人都有,但比较主流的,要么是李宇春、周笔畅这种干净清爽的中性风;

要么是张靓颖、刘惜君那样的轻熟女路线。

即便是天生一张娃娃脸,14岁的张含韵也没拿自己的年龄来做挡箭牌,被评委老师批评“音准不好”就微笑点头,虚心接受。

舞台表现力比脸蛋还要更成熟一点,在总决赛时和比自己大6、7岁的姐姐安又琪、王媞一起同台唱跳也没怯场。

更直观的例子是港姐竞选,同样是18岁“卜卜脆”的女孩,但个个仪态万千,没有因为年纪小而做出一些迷惑行为。

她们知道,在这个舞台上出糗,是会被全香港观众耻笑的。

1990年港姐冠军袁咏仪,当时是19岁

问答环节更是考验港姐们的智商和情商,1991年,17岁的蔡少芬曾留下一个机智而得体的答案。

主持人问:现在大哥(邓光荣)想搞多一门生意,你提供一个意见?

邓光荣涉足多门生意,在娱乐圈地位很高,所以大家都叫他“大哥”

蔡少芬淡定回答:我觉得邓光荣先生应该搞手提电话生意,因为“大哥”卖大哥大,最适合不过了。

大哥大也是时代的眼泪了……

1997年,22岁的佘诗曼遇到的问题更刁钻:假设特首是你的邻居,为了避免自己受到记者的骚扰,如何劝他搬走?

阿佘的高情商名不虚传,她用了一点逆向思维:假如我当选了香港小姐,就会有很多粉丝很多人来拍我,这样可能是我会骚扰到他。

时代不同,选秀的标准也不一样了。

超女看重唱功和台风,港姐讲究美貌与智慧并重,时下的选秀节目,更多将颜值青春看成核心竞争力。

一旦有了这种“都是小孩”的预设,表演划水会被原谅、低情商会被理解、装傻装嫩成了主流。

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似乎都渐渐忘记了,25岁的人该是什么样子?

断层的演艺圈,演不完的傻白甜

过去的演艺圈可并不如此。

90年代艺人出道也早,18岁左右即参加演艺训练班、港姐或者新秀歌唱大赛。一夜成名,演戏唱歌的机会纷至沓来,有时为了hold住复杂角色,他们还不得不故作成熟。

梅艳芳19岁在新秀歌唱大赛以一首《风的季节》一举夺魁。23岁的时候已是《胭脂扣》的如花,一个22岁便为爱殉情自杀,又在黄泉路上等了50年的女鬼。

如花年纪轻轻已是妓院的红牌阿姑,却在与爱郎殉情自杀后,在阴间苦等50年,才发现对方早已苟且偷生,“誓言幻作烟云字”。

梅姐也因为这个沧桑悲情的角色,获得了双料影后,拿奖的时候仍是气场十足……

还有许多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女孩,不过是放暑假走在街上闲逛就被星探拉去试镜了。

张柏芝18岁被星探发掘拍柠檬茶广告出道。演《喜剧之王》时也才19岁,却已能将外在社会阅历丰富、内在感情纯粹的柳飘飘诠释到位。

到《忘不了》演单亲母亲时,张柏芝也不过23岁,这部戏她奉献了最为丰富的演技,还凭借这个角色拿下金像奖影后。

那时大部分女演员的年纪和角色都是贴脸的,什么年纪演什么角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19岁的章子怡

到了26岁的时候,不少女演员已经拼命尝试转型,挑战更成熟更有韵味的角色。

26岁的章子怡

演员断层,大概是千禧年后出现的。

那时“快男”“超女”和《加油!好男儿》等选秀活动在内地兴起,同样有一批二十岁左右的新人成名。可他们出道后通常是与主办节目的电视台或相关公司签约,成为各种青春剧主角。

比如“快男”出道的,就集体去演《一起来看流星雨》,

《加油!好男儿》则成了《加油!网球王子》。

认得他们吗?

这种自产自销的局面,无异于把有潜力的新人养到精致的玻璃球里,抑制他们的成长。

相比之下,依靠剧组来培养新人的方法似乎更靠谱。2008年最红的青春剧《恰同学少年》和2010年声势浩大的《新红楼梦》,都曾为内娱圈带来一批新鲜血液。

好瘦……

可惜能这样大手笔打造新人的剧组很少,也很难持久,许多新演员也只是短暂地红了一下,就消失公众视野。

于小彤和蒋梦婕也是最近凭借恋情才出圈了一把

倒是从青春偶像剧出道的小爱豆,在流量经济的加持下,比传统戏剧更容易上位。

看看同期出道的艺人就知道了。演技十年如一日的郑爽,自2009年《流星雨》系列之后人气就没低过。

而她的同班同学,2009年被李少红导演选中进入《红楼梦》剧组的阚清子,很多人是到2017年的《亲爱的客栈》里才认识这个名字的。

哪怕在拍《新还珠格格》的时候,琼瑶就给她的演技给予过高度评价“几乎场场精彩,没有一场废戏”。

只是靠流量经济上位的演员,往往也很难破壁突围。

一来,他们的演技被大同小异的角色定型;二来,古偶和青春剧这波红利还在,演员只要稍微装嫩,或者保养得宜就可吃到,那又何必着急转型呢?

躺赢一时爽,一直躺赢一直爽。

于是许多原本正剧出道的花旦,也顺着市场走势,弃青衣走流量之路了。

杨幂也好,杨紫也好,她们的际遇是很难复刻的。热巴之后,已经很难看到保持热度的流量花了。

人气作品《克拉恋人》《三生三世》也已经过去好几年

演员断层的局面正在逐渐显现,而85后演员们正在努力靠“装嫩”去维持这种表面的和谐。

至于断层更为严重的香港影视圈,已经无法掩饰了。2018年《宫心计2》,后宫佳丽平均年龄46岁,网友调侃:后宫熟透。

电影圈也一样,近十年戏院上演的警匪片,有没有发现都是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这铁三角“两两组合,轮流坐庄”?

在贵圈,别说23岁就能演红牌阿姑的梅艳芳,能独当一面的新人也已经很久没出现了。

艺人晚熟,贵圈的代价是?

艺人晚熟,断层明显,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贵圈将会走向何方?

首先,成熟而优质的影视作品必然越来越少。

如果今天关锦鹏导演来拍一部《胭脂扣》,能找到一位23岁左右的女艺人来演“如花”吗?

我想,哪怕是33岁的“85花”,也很难找出一位可以完美hold住这位个性复杂的女鬼。

其次,熟龄艺人为了迎合市场,不得不装嫩,模糊个性与特质做减龄演出。

年龄对于许多60、70后演员是“礼物”,他们会善用自己的阅历来赋予角色不一样的血肉,但对于许多80后演员却是负担。

由于如今的贵圈很少有适合“大青衣”的剧本,80后演员经常卡在“少女”和“妈妈”之间,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为了迎合市场口味,许多80后演员不得不放弃自身特质,在戏中强行减龄10年。

就像已经出道14年的佟丽娅,靠一个个角色积累下来的口碑,演技本来已被肯定,却因为一个傻白甜的角色,一夜之间又被打回原型了。

再者,年轻流量明星不断增加,贵圈的“粉圈属性”也会随之加强。

过去粉丝团之间也会因为自己偶像“争风吃醋”,比如张国荣谭咏麟粉丝有过“谭张之争”;郑秀文陈慧琳粉丝有过“天后之争”——2001年差点在大马路上打起来;“超女时期”的“玉米”和“笔迷”也在贴吧吵翻天……

可是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富有“自杀式攻击性”。

粉丝们不仅热衷于撕X,还滥用举报这个“核武器”来彻底破坏生态,甚至利用公权力来铲除异己。

面对粉丝的失控和不理智,成熟艺人往往会下场表态,比如Kelly和Sammi会主动劝和,同台时也会主动合照示好。

年轻流量艺人由于自我表达方面的弱势,往往采取沉默纵容,甚至为了粉丝的“脱粉威胁”事事妥协,最终沦为“空心人”。饭圈“明学”与流量时代的“空心人定律”

E姐结语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常被引用到娱乐圈中,对那些年少成名的艺人表示鼓励和肯定。

事实上,无论哪个年代,贵圈都不缺乏出名早的演员,早年的“童星”,近年的“养成系”,给到年轻艺人的机会只有越来越多。

可是让他们成长的机会却太少,比如三小只已经长成大男孩了,各自有了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可是难得合体,公司还是巴不得给他们发一式三份的童装,跳一支“左手右手慢动作”。

现在内娱圈每年都有几十个小爱豆出道,他们或许不介意出卖青春,讨好资本和粉丝,毕竟“青春不卖也是会过的”。可是当青春终将消逝,除了装嫩,他们靠什么在圈子里立足?

更别说永远都有比他们更年轻,更嫩的新人。

当慕年轻成为主流,市场也会形成恶性循环——年纪大有天分的人得不到入行机会,年轻艺人可以吃年龄红利,但疏于精进技艺,不知不觉间变成韭菜。

红利吃完,星途也就结束了,贵圈慢慢变成资本玩家和韭菜艺人的帽子戏法,在虚假繁荣中狂欢。

当然,市场的养蛊人可恶,可一味地迁就市场、一直吃年龄红利、放弃成长、拒绝长大的艺人,才是最致命的危险。

关于作者: luotianews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