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消费丁辉,但正如李浩源微博上更得那句话:“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样,丁辉被淘汰这件事本身已经远远脱离出节目引发了一场群像思考。
也许此刻的你还不认识谁是丁辉,根本不重要,因为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出身普通,本科毕业没有留学背景,英语口语水平临场组织欠佳,30岁了突然放弃过去所有的经验和资历开始涉足全新的领域为了证明给最亲密的人看,这种举动被“红圈”的资深合伙人看来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甚至会牺牲和伤害到身边人。
《令人心动的offer2》已经追了大半,刚开始我真的以为新一季会换一个职业群体比如医生或者教师,没想到最后还是停留在了“红圈所”,也许只有最顶尖的律政所才能瞬间让我们老百姓理解什么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的概念。
起初看“观察团”阵容请到了撒贝宁、上一季的徐律还有天真姐觉得是想要赶超第一季的节奏,无奈的是原本以为会过之而无不及,但从反应来看频频上热搜的都和律政没多大关系的“饮食文化”。
看第一季的时候绝大多数都还是在校生,当看到学历可观的他们从象牙塔步入社会刚开始的紧张和稚嫩,仿佛有点当初自己从学校毕业实习的滋味。
而这季的面试第一集,我们的重点就放在了王骁的“斯坦福凡尔赛”大可不必,对朱一暄的很多行为举止表示看不顺眼,还有上班第一天就开着凯迪拉克来公司上班的瞿泽林,淘汰了大不了回家继承家业的“疯言疯语”。
虽然每看一次都会吐槽和第一季的神仙组合没有办法比较,但看到丁辉被淘汰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沮丧,大概这种情感来源就和很多网友一样,在丁辉身上有股说不出的精神寄托,又如上季柴律最后提到的那句“成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逆袭”。
确实,节目里的丁辉逆袭失败了。
反思下原因来看,新的一季出现了不同上季的竞赛模式“末位淘汰制”,更真实地反映了职场生存现状,要么你的专业技能优秀到无可替代,要么就准备好随时狗带(听着还挺押韵)。
八位首批实习生和“踢馆”的两位清华的硕士生在15分钟的内部展示环节里,何老师说“瞿泽林太倒霉了抽中了首位发言”,虽然拿过两次项目的第一还是没有在这场比赛里让自己沉淀下来像是一个久经社交圈的律师,而丁辉呢,在一个以法律条款来阐述案例分析的他,犯了本质错误把条款内容记错了,导致台下的法律人都着急的想要评判。
所以说,有遗憾,有委屈,有不服,但淘汰他们俩,没有黑幕,因为,也只能是他们。
前段时间我们喜欢一个词叫“内卷”,其实我们所期待的并不是关于丁辉本人的逆袭,而是在丁辉身上我们明明看到了他和君合格格不入却佩服他对生活的勇气,我们就是想看看国内最顶尖的律师事务所是不是除了看学历看背景,根本不在乎一个人的成长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比重,简单来说,“内卷”之所以被大众所排斥无非是它评判的标准过于单一。
前段时间我看这档节目还停留在8分的风口浪尖,转眼马上跌破7分了,有网友说真是受够了君合这种永远高高在上的姿态,当然他说的也是具象,我们并不否认这些简历拿出来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的背后而他们的努力不值一提,但他们的那一套是不是就能替代优秀的标准,而我们普通学校出来没留过洋的就必须先低人一等。
君合第一年的工资月薪就有两万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实习工资就只有几千甚至还要义务劳动,当然你可以说别人在学习的时候你在玩,月薪工资就是最好的奖惩机制,想必很多人也不会有怨言,只是当一档节目如果永远把基调和观察力放在社会群体少数现象身上的话,那你让绝大多数并不在金字塔顶端的人该如何自处,他们确实会越过越丧啊。
也许你会说丁辉代表的现象也是少数人的选择,同样,如果你非要说丁辉不能代表一群人,我觉得也是,因为学历不够优秀的他是华东政法大学非法本毕业的法律硕士,又能有多少。
但有多少人会在30岁的时候放弃过往的一切重新学一门新技能而且还是法律这项自带门槛的,虽然这么做的人可能真的不多,但并不表示这么想的人没有,只是我们没他有勇气罢了。
当你30岁还在靠卖命赚钱的时候,当你30岁觉得到了事业的瓶颈期一筹莫展的时候,也可能到了30岁你依然还在被家人、爱人怀疑的时候,我们谁都会想要逃离,但是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还是破釜沉舟,就看个人了。
很多网友说觉得四位带教律师从面试那刻就对丁辉带上了有色眼光,在丁辉和瞿泽林都很好的完成项目之后还是把票投给了瞿泽林,觉得丁辉还可以更好,我觉得这就很职场,在职场里新人的被关注度一向都会无限放大,而老员工或者有经验的就理应做得更好,更加天衣无缝。
我也完全同意律师们的意见觉得破釜沉舟会给周围人带来伤害和困扰,但说到底这全都是个人的选择,我们不鼓励自然也没理由反对。
王律最后和丁辉说了一段话,希望他去把基础知识继续夯实,希望他活成自己想要的丁辉,而不是外界所定义的丁辉,其实我们观众的想法很简单,倘若丁辉逆袭成功了,也许会给我们很多资历普通但有所坚持的人鼓舞些士气,假设失败了,我也只能说,谁让我不是学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