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声音不记得疼痛青春电影 又在消费抑郁症群体

从《小时代》系列到《爵迹》系列,郭敬明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好导演。 那么当郭敬明退居幕后,不当导演而是…

从《小时代》系列到《爵迹》系列,郭敬明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好导演。

那么当郭敬明退居幕后,不当导演而是当编剧或监制,电影的质感会不会有所提升?

虽然仍然是烂片,但的确比郭敬明自个导演的作品好那么一点点。

比如2018年落落执导、郭敬明监制的《悲伤逆流成河》,离及格还差那么一口气,但已经是郭敬明参与的作品里口碑最好的一部。

两年后,落落和郭敬明再次联手推出新作。

落落执导,郭敬明担任编剧、监制和制作人。

它就是——

《如果声音不记得》

星级指数:★★☆☆☆
一句话点评:本质是一个狗血言情故事

莫名其妙的世界观

《如果声音不记得》仍旧是一部疼痛青春电影。

它改编自落落多年前的一部中篇小说,但电影只是沿用了小说的设定,剧情已经做了改动。

跟常见的疼痛青春电影相比,《如果声音不记得》包裹在一个“软科幻”的外壳下——虽然它本质上跟科幻没什么关系。

男主角辛唐(孙晨竣 饰)是一个有着地球人容貌和特征的外星人。

作为外星人,辛唐有各种特异功能。最突出的一点是,他有通过声音给别人制造快乐的能力。

外星人想要在地球上活得长命百岁,就需要他们不断用声音给人类制作快乐。

只要人类因他们的声音快乐了,他们的生命就会延长。

但这种特异功能有一个BUG:不能对同一个人使用三次声音的功能,一旦使用了三次,外星人就会跟这个人的命运相绑定。

这个人不快乐了,外星人的寿命就会缩短。

这个人死亡了,外星人也会跟着死亡。

辛唐的父亲是外星人,母亲是人类。他的母亲死亡后,他的父亲也死去了。

辛唐作为孤儿长大,他一直对人类有很多怨念。

在他眼里,人类最擅长撒谎,爱情也不是什么值得付出的东西——他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父亲愿意留在地球上。

但好巧不巧,就是这么冷静、冷漠的辛唐,阴差阳错与女主角吉择(章若楠 饰)绑定了。

而吉择又恰好是个抑郁症患者,一直都不快乐。

辛唐为了延长寿命,就得想方设法逗吉择快乐。

这就为两个人的感情进展做了铺垫。

很显然,《如果声音不记得》这个充满“科幻”的世界观设定,本质上是为男女主角的感情服务的。

男女主角需要阴差阳错在一起——所以就有了使用三次声音特异功能就绑定的设定。

要为男女主角的爱情制造催化剂——所以就有了你快乐我才能活得长的设定。

要为男女主角的爱情制造误会和冲突——所以就有了男主角100天后拥有一次回到外星的机会的设定。

换句话说,电影中的这个世界观,本质上并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所谓的“科幻”,不过是给编剧的胡编乱造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看起来很新鲜,实际上完全经不起推敲。

就比如外星人为何要留在地球?

为什么使用三次声音的特异功能就会绑定?

电影压根就没有办法对此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狗血老套的爱情线

世界观缺乏逻辑,俩人的爱情线同样也有些莫名其妙。

辛唐一出场的特征,就是“冷”。

对人间没什么感情,对爱情也不感兴趣。

他完全是为了活命,才与吉择合作拍短视频,扮演吉择的假男友。

吉择的身世很凄惨。父亲家暴狂也是变态狂,偷窥自己洗澡,母亲为了保护吉择,失手杀死了父亲。

顶着“杀人犯的女儿”流言活下来的吉择,从此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她一直把所有的悲剧都归咎于自己身上,并罹患了抑郁症,一直在偷偷吃药,也从不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悲伤。

当辛唐发现了吉择的不幸后,他突然就爱上吉择。

对吉择温柔,充满体贴,各种小细节都非常顾虑吉择的感受。

而吉择感受到辛唐的一次温暖,她的抑郁也一扫而光,她的世界一下子就充满亮光。

两个人就这样恋爱了。

俩人感情的升温过程,呈现得浮光掠影,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辛唐爱上吉择,难道是同情她?

吉择爱上辛唐,整个世界就豁然开朗了,这个心理转折又是什么样的?

两人感情危机的导火索是,吉择翻到了辛唐的记录本,知道辛唐是一个外星人。

吉择的情绪反应,也不太像是一个普通人会有的反应。

从常识角度理解,吉择应该会非常诧异,自己的男朋友竟然是外星人。

但吉择的反应是:我的男朋友竟然骗我了。大闹一场后,她头也不回地跑了。

两个人因此分手。

吉择痛不欲生,抑郁症不断加重,演变成了重度抑郁症。

辛唐也非常痛苦。

这里明显有一个与设定相互矛盾的地方:不是吉择一伤心,辛唐就有性命之忧吗?

但这边吉择都重度抑郁了,辛唐的寿命也没明显缩短,也一度踏上返回外星之路。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辛唐返回来了。

吉择接受了电休克治疗(MECT),她忘掉了与辛唐的记忆。

这下又变成了,吉择好好的,辛唐快挂了。

真的是虐完女主,虐男主;把女主推进绝境拉回来后,又把男主角推进绝境……

以狗血的悲情来体现爱情,跟二十年前韩剧里的车祸、白血病的套路一模一样。

对抑郁症群体的“消费”

如果电影只是到此为止,那么它平庸归平庸,还是适合年轻的小情侣约会时看看的。

但《如果声音不记得》让人膈应的地方在于,它给这个烂俗的爱情电影里,硬塞了抑郁症的主题。

以落落自个的话说,这部电影是给抑郁症患者的一封信。

之前《悲伤逆流成河》也号称是给遭受校园霸凌的受害者的一封信。虽然这部电影就像是喊口号,但多少也有呈现被霸凌者真实的痛苦。

但在《如果声音不记得》里,更像是抑郁症群体的一种消费。

剧情都到了后半程了,吉择在接受MECT时,突然录了一个视频告诉所有人:她罹患了重度抑郁症。

此前虽然有吉择吃治疗抑郁症药物的镜头,但对抑郁症的痛苦并没有太准确清晰的呈现。

突然后半程就来个大转折,让吉择开始各种喊口号:不要歧视抑郁症;抑郁症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疾病;要关爱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要尽早接受专业治疗,等等。

吉择喊的这些口号,是没错。可问题是,它们与剧情是脱节的。

并且,吉择的人设和表现,反倒可能强化观众对抑郁症群体的一些错误的刻板印象:是不是抑郁症都是原生家庭不幸?是不是抑郁症都有什么心理创伤?是不是抑郁症了就会使劲哭?是不是难过了就是抑郁症?是不是有抑郁症了,谈个恋爱了就能解脱了?

答案都不是。

《如果声音不记得》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深入过这个群体,没有进入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观众也很难对吉择产生共情,也没有办法真正廓清对抑郁症的认知。

早在几年前,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将抑郁症列为世界首位的致残疾病,目前,全球总共有大约 3 亿的抑郁症患者。

我们的确需要更多了解这个群体,帮助他们。

但不是以消费他们、把抑郁症当噱头的方式。

总的来说,如果把《如果声音不记得》当做一部“软科幻”电影,那么它的世界观设定不明就里。

如果把它当做一部爱情片来看,那么它的故事俗套狗血。

如果把它当做一部关怀抑郁症患者的电影来看,它的噱头大于实质。

这样的电影,无法让观众记得它的声音。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