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一个四口之家的变故,驾校教练阿文和在舞台当后勤的琴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是个标准的好学生,成绩优异,相貌平行端正,为人懂事和善。小儿子阿和则尤为的叛逆,与人打架斗殴,伙同好友菜头将人砍伤进了少年辅育院。阿和的女友小玉带着身孕来到家里,进一步激化了阿文和阿和的关系,琴姐不顾反对,将小玉留下照顾。阿文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大儿子的身上,对于阿和则是不闻不问,宁愿他被关到死。可是大儿子突然的自杀,小儿子出狱慢慢步入生活正规。之前的同伙菜头闯入生活,阿文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阿和,这其中又隐藏了更大的危机……
这部片子的导演钟孟宏作为“台湾电影新时代导演”的代表相信大家更熟悉的是他担任制片和摄影的《大佛普拉斯》,我认为这两部片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台湾的现实主义电影,感觉从中寻觅到了杨德昌的影子。就好像《一一》那般,平淡的将生活中的感动与悲伤倾泻,用最明亮温暖的画面静静得透露着压抑。
唯美的配乐
音乐在这部片子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是钟导很擅长的一方面,用来表达角色,渲染氛围。
电影一开头拍的很美,阿和菜头两人骑着摩托车行驶在霓虹交错的雨夜,搭配安静美好的音乐,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唯美爱情片。下一步则是两人冲进餐馆砍下了一个人的手,血四处飞溅,导演也毫不避讳,手被砍进热汤,我们看到了最直接的一幕。
父亲在驾校班教育毕业的学生时,阿和得知菜头死了在桥上奔跑时,这都是人物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述内心的愁闷,当亲人去世的伤疤揭开给众人讲述、当重获自由又燃起对生命的的希望时,配上吉他的和弦,仿佛头上的乌云又慢慢飘远。
结尾处,阿和骑着自行车载着母亲,母亲坐在后面看着间漏下的阳光,她也终于理解阿和四岁时喜欢坐在后面的原因,圆号吹出优美温柔的旋律,配上恬静明媚的阳光,家人彼此间又充满温暖的情感,一家生活又回归了平静。
精湛的光影技术
除了阿和菜头砍人和父亲撞人两个场景,为了烘托害怕紧张的情绪,影片其余都是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也是切合了影片的标题,一家人确实生活在阳光下,但头上又确是乌云密布。影片前半段阿和的家里光线也是很昏暗,显得死气沉沉,而当最后母亲和阿和在阿豪房间里整理东西的时候,光线第一次照了进来,房间变得明亮。光线的变化,这也表示这一家人终于走出了阴影。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蓝色和绿色,蓝色象征着抑郁和孤独,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希望。阿豪是一个阳光少年的代表,但他的出现,导演总是打着蓝光,与他的人物设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方面展现他的孤独,另一方面也完美的铺垫了他最后的自杀,跳楼后整个画面都是深蓝色,葬礼上的背景也全是蓝色,揭示了完美外表下的他其实一直患有抑郁症。当阿和发疯一般奔向操场发泄的时候,操场上是一片绿色的假草,远看是辽阔的自由,实际又是禁闭的假象。在禁闭室里,阿和背靠着绿色的墙壁,吐露出对哥哥的爱,让我们又看到了人物的两面性。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你自己有没有做到?
完美的剧本创作
观完整部电影,至少有三处令我印象特别深刻。阿豪死后,晓真向陈妈妈讲述她和阿豪一起逛动物园的事。阿豪告诉晓真,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夜晚的时间都各占一半。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环顾四周,他发现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起来,包括阿和、晓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阴影的角落。可是他没有,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不间断,“阳光普照,温暖明亮”。看到这儿,我也就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个暗黑版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阿豪这样的“好孩子”就像司马光一样,一千多年来,都被人人口中称赞。他活在父亲强烈的爱和巨大的期待中,他终于无法承受那种炙热,在夜里的高楼纵身跃下。看似突兀的结果,但其实你我都懂,这就是活在了中国式的重压教育下。
阿和在辅育院的日子结束的时候,他和辅育院的孩子们关系也慢慢缓和,大家都在平静的吃着午饭,当教员那熟悉的声音都响起,所有人都放下手中的吃饭的勺子,集体唱起了《花心》,这是辅育院不成文的规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大家都是叛逆期的孩子,羞于表达。每个人都在歌中表达了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