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艺谋,很多人联想到的词是“国师”。
说起他的电影美学,观众联想到的,可能是他执导的那些重大活动的开闭幕式,或者那几部张艺谋大片。
但作为大师级导演,张艺谋既擅长浓墨重彩,也知道如何“大道至简”。
11月27日起全国公映的一部新片,则是张艺谋返璞归真之作。
这部电影极简。
人物很少,电影镜头也很少。
但它却也是张艺谋最厚重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是
《一秒钟》
星级指数:★★★★☆
一句话点评:给电影的情书
对历史的记录
电影以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背景。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中国大地正在发生些什么。
西北某地,没赶上放映场次的张九声(张译 饰)悄悄从劳改农场溜出,就是为了看一场电影。
因为电影开篇的《新闻简报》,有他已经去世的女儿的“一秒钟”影像。
那个时候,电影正片放映之前,都会有播放一个汇聚各种国内大事的《新闻简报》。
在赶去看下一场次电影的途中,张九声偶遇了想要胶片做台灯罩的刘闺女(刘浩存 饰)以及电影放映员范电影(范伟 饰)。
他们由此结下不解之缘。
“对电影的爱”,是《一秒钟》的第一个主题。
电影也像是张艺谋写给电影,写给胶片时代的一封情书。
1970年代中期,那是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瘠的时代。
对于西北小镇的人们来说,两个月能够看一次电影,就像是过一个盛大的节日。
人们对电影的感情,热爱、热情、诚挚。
电影上映前,剧院里上上下下挤满了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
飘荡的都是快乐的情绪。
电影一播出,原本闹哄哄的剧院一下子鸦雀无声。
虽然是放过很多次的电影,但人们仍然保持高度专注,就像是第一次看到那样。
熟悉的主题曲响起时,全场跟着一起动情歌唱。
电影结束后,大家才依依不舍离开。一旦影院有动静,大家就又赶了过来。
看一场电影,是过节,是狂欢,也是仪式。
这种仪式感,尤为鲜明地体现在大家齐心协力修复胶片那一桥段。
胶片因为意外破损了,这可能导致电影无法正常播放。
这之于小镇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抢救胶片,就跟抢救生命一样,十万火急。
在范电影的指挥下,大家拿出床单,小心翼翼地把胶片托运进剧院。
用筷子挑头,把胶片像挂面一样前后有序地挂在绳子上。
在剧院外用蒸笼烧了几大锅蒸馏水,再慢慢地清洗、擦拭。
之后再拿出扇子扇出徐徐微风,把胶片吹干……
大家同心协力、有条不紊。
伴随着范电影那一句“电影可以放啦”,这一场盛大的节日如期拉开帷幕。
人们对电影的热爱,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不过,如果对《一秒钟》的理解,只停留在给电影的一封情书这一层面上,也是把这部电影给理解浅了。
《一秒钟》2019年曾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之后因“技术原因”退赛。
《一秒钟》原本也是今年金鸡影展的开幕电影,结果又因为“技术原因”不能在金鸡影展上首映。
接连遭遇“技术原因”,或许与电影所书写的时代大背景有关。
细究起来,电影中的三个主人公对于电影,虽有热爱,但更多是别的诉求。
对于张九声来说,电影放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
他想看的是正片开始前的《新闻简报》,上面有她女儿一秒钟的镜头。
张九声是劳改犯,是“坏分子”,在女儿8岁时他就被抓走了。
但他的政治成分,一直在影响着女儿。
为了争“表现”,女儿抢着去扛面粉,结果出了意外,不幸去世。这时女儿只有14岁。
可惜的是,这一叙述在正片里都被删减了。
所以有观众可能会困惑:张九声如果想看女儿,为什么非得在电影里看?
他的情感动机,也因为删减被削弱了。
如果观众了解了这一层信息,再看电影,相信都会被电影的这一幕所震撼:
电影正播放着,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看着大银幕。
只有张九声在人群里慌忙地寻找刘闺女的身影——他以为刘闺女拿走了《新闻简报》的胶片,这意味着他就看不到女儿了。
他们都望向电影,心境却截然不同。
一边是群体狂欢,一边个体的残缺破碎。
这一幕不仅发生在剧院里,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从张九声和他女儿的遭遇上,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地向前,但有些人却被甩下来了,或者被碾压了。
对于范电影来说,他当然是爱电影的,他也有一流的电影放映技术。
但他也爱作为一个电影放映员的“特权”。
在放电影那天,他尤其受到民众的拥戴。
人们向他打探今天放映的电影内容,给他塞各种小零食,希望放电影时范电影能帮忙预留个好一点的位置。
在他的傻儿子把胶片弄坏后,他立即发动群众,把责任推卸到他的“死敌”身上——一个眼馋他放映员位置、有背景有关系的胶片押运员。
因此,对于范电影来说,放电影于他是一道“护身符”。
在那个讲究斗争、阶层分明、上行下效的社会里,可以确保他和他的家人“无虞”。
对于刘闺女来说,当其他小孩都争着赶着去看电影时,她却坐在剧院外头。张九声问她怎么不进去看,她说看过好几遍了。
其他人何尝不是看过好几遍了?
她也许也爱电影,但她更爱的是电影的胶片——她才会铤而走险偷胶片。
废弃的胶片可以做成灯罩,因为弟弟把别人的灯罩烧毁了,人家三天两头去找弟弟闹,把弟弟吓坏了,她要做个胶片灯罩还给别人。
这是《一秒钟》的隐藏叙事:人们爱电影,不仅因为电影本身,也因为他们在电影上寄托着一些别的什么。
那些被时代压抑的,排斥的,伤害的人性与情感。
张艺谋直面这一残酷。
在范电影这个复杂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人性的晦暗,却也看到人性的善。
范电影有那种为了自保的恶,比如他举报了张九声。
但他也良知未泯,冒着风险把电影中张九声女儿出现的那一秒钟的两帧胶片,剪给了张九声。
是什么把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
而崔干事最后毁掉了张九声女儿的胶片,更是让我们看到时代的“平庸之恶”。
是什么让一些人变得冷血麻木?
风沙掩盖了胶片,不仅是胶片时代灭亡,也是群体狂欢下,个体的痛苦和牺牲被掩盖。
时代的这一份残酷,才是《一秒钟》的“技术原因”。
虽然张艺谋在Ifeng电影的采访里说道,“其实我也不是想拍那个时代、反思、批判现实主义,也不可能。”电影可以放了!
但一旦拍摄那个时代,一个诚实的创作者,很难不涉及到这份残酷。
现在很少有导演会去书写那个时代了,所以《一秒钟》是大银幕上很难再见到的电影了。
如果不是有“国师”的身份护航,《一秒钟》的上映可能会遭遇更多波折。
它还是挺值得年轻观众走进影院的。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一秒钟》这样的“回望”。
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电影是怎么走过来的,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