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蔡志忠(1948),生于台北,代表作:《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大醉侠》《光头神探》等
每个男人可能都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英雄,另一个是去当和尚。
前两年,我有一个朋友突然想出家。他从成都坐火车到广元,到山里面找了一个安静的寺庙。但是他发现,每一个和尚都拿着手机玩微信,这让他无比失望,于是又买了车票回来了。我这位朋友,比那些和尚更像出家人,至少他很少玩手机,把大量时间都用来听音乐。
也有一位前同事,我曾经参加了他的婚礼。后来,在另一位朋友的婚礼上,我也碰见过他,一起开心聊天,没过多久,他在海南喝了一碗粥,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大家和平安喜乐的一年——再没有看到过他发朋友圈,后来听说他出家了。当大家谈起他的时候,都是一脸羡慕。
所以,当我听说漫画家蔡志忠老师到少林寺出家的时候,一点都不吃惊。作为一个河南人,要欢迎他来到我们大河南,为河南的旅游文化建设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早前的访谈中,他就说过,将来要葬在少林寺,墓碑已经刻好,墓园可以收费(2元一人),这样还可以创收——当然,真的有那一天,我相信少林寺有限公司会涨价的。
在少林寺的宣传和媒体的报道中,蔡志忠和少林寺是有缘的。蔡志忠最开始学习漫画的时候,他画的都是武侠漫画。他成长的时代,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正在流行,到80年代,他画的《大醉侠》非常成功。可以说,“侠”或者英雄,一直是不爱说话的蔡志忠心中挥之不去的主题。后来他到日本钻研漫画,李连杰的电影《少林寺》走红,他看了很感动,那时候就算是和少林寺“结缘”了。
英雄和和尚,男人的两大梦想,只有在少林寺才可以完成“辩证统一”。
漫画《庄子说》开启了用漫画诠释国学经典的先河
没见过蔡志忠老师,但是根据媒体过往对他的报道,他看上去和“出家人”背道而驰。第一,他一直都留着长发,有时候,他还染发,这简直是僧人的反面。第二,他一直非常努力,每天辛苦作画,靠咖啡来维持身体的激情,据说,最多的时候一天喝过35杯咖啡(就像段誉和乔峰喝酒一样)。
尽管少林寺的戒律里没有明确提到咖啡两个字,但是咖啡和酒一样,都是让人上瘾之物,都应该戒掉。这对蔡志忠老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更重要的是,蔡志忠非常喜欢科学。他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一直热爱数学和物理,中间曾经有10年时间没有画画,闭门研究物理学。他想找到自然和社会中真正的“规律”。乔治·斯坦纳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他认为数学和音乐中有着比语言更具普遍性的东西——这种对规律的探寻,很让人感动,但是,寺庙是那个答案吗?
怎么理解蔡志忠的出家?为什么看上去如此“精进”和“刚烈”的人生,突然就转向了?
漫画《光头神探》
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在人们心中,对“出家当和尚”存在某种刻板印象。很多中国人理解的“出家”,就是“放下一切烦恼”,其实就是放弃尘世中人“作为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对蔡志忠来说,“到少林寺出家”(而不是找别的庙当和尚),是某种逻辑上的必然,至少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已经到了老年,他仍然那个单纯的、充满侠义理想的小孩,过去几十年疯狂地投入画画和思考,其实让他远离了世俗中的一些东西,或许他从小就是“和尚”。在我看来,他比那个叫作少林寺的景点中的很多人都单纯。我们不要寄希望于他成为我们心中的“得道高僧”。他是和尚,是出家人,但也还是那个蔡志忠。
蔡志忠作品
早上看到一篇鸡汤文的标题,《蔡志忠出家:人生要把最喜欢的事做到极致》,我笑出了声。这句话里,可能每个词都和佛法无关。“最喜欢”,“极致”,没看到哪本佛教经典里这么提倡过。
但是,仔细想想,这话说得也有点道理。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不管做什么,都要“忍辱”,要“精进”,坐在椅子上画画把屁股坐受伤,喜欢物理就闭门研究10年,要当和尚,就到最有名最纷扰的地方——蔡志忠的人生就是要这么尽兴。
蔡志忠曾为自己在少林寺的墓想好了一句墓志铭,“爱其所能,做其所做”,还要画一段物理学公式。这可能就是他所理解的完整的人生。这是自足的,充满喜乐的,而不是外界所强加的。
剃度
或许,他在少林寺出家,本身和少林寺并没有太大关系(是否在乎少林寺的名利心和过度商业化,那是我们才关注的问题),就和学物理一样,是他为自己所设立的“人生目标”。他从未有“出世”的想法,也从未抛下自己作为人的责任(到晚年才出家,真是大自在)。
前几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北大高材生柳智宇到龙泉寺出家,法号贤宇,一度引起网上大讨论。人们开始吹捧北京西郊的龙泉寺,把它捧成一个网红寺庙。后来,龙泉寺的住持学诚法师被曝有性骚扰行为,大师也因此而辞职。不久前,贤宇法师又成为了柳智宇,他还俗了,想靠自己学得的心理学知识,为更多人服务,接下来想做一个心理咨询师。
这就是当下的寺庙。在智能手机和全民大旅游、大焦虑时代,它可以是任何地方,但绝不会是一个清净之地。蔡志忠老师想必也知道这一点,那么,就祝福他吧,人生圆满,一路顺风,获得大自在。
蔡志忠制作的少林寺宣传动画《功夫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