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缅甸的赵德胤、新加坡的陈哲艺都是华语影坛令人兴奋的后浪。
而且,他们不同于当年的徐克和蔡明亮,需要进入港台影坛拍摄港台故事才能脱颖而出,赵和陈拍摄的都是自己的身边事。
如今,马来西亚的郭修篆显然也加入这个海外华裔的电影新浪潮行列了。
甚至无妨说,迄今为止,2020年的中国银幕上,《光》可能是“华语片”种类里最优质的那一个。
本周最好的电影,绝不是《风平浪静》文|禾言作者简介:媒体打工人,惯性失业者。从没把自己当成影评人,但依然被有些人称为中国脾气最差的影评人——不就是偶尔骂骂领导吗?
《光》是我一天之内看的第三部电影:上午在家,是口碑还不错的韩片《担保》;下午是本周热点《风平浪静》;晚上,就是这部马来西亚的小片。
而《光》是这三部中最好的一部。
《担保》有一众韩影中最可爱的演员,成东日、金熙元、河智苑、罗文姬……演得很到位,故事很温情,但在跨越十几年的讲述中,缺了很多细节,让人不由得生出“本可以更好”的失望。
《风平浪静》有着一段非常微妙、非常有趣的爱情,在国产片的谱系中非常罕见,但也因此让这一段落和整部影片格格不入。剧作存在着巨大的逻辑硬伤,从而显得其后所有的忧伤与苦难都如此矫情和轻浮,就像本该欢乐的酒桌上突然冒出一个傻逼那样令人讨厌。
“失望”与“讨厌”之后,不得不说,《光》的流畅和饱满拯救了我糟糕的一天。
电影讲述了自闭症哥哥和辛苦养家的弟弟之间的兄弟情
《光》是一部马来西亚电影,影片的对白基本是国语和粤语(有特殊而可爱的马来口音)。当然,据说片中一些偏下三路的俚语,被我们“精妙”字幕和消音给掩盖了。
影片的场景,也常常让我误以为进入了九龙或台北的某条小巷。比起《风平浪静》装腔作势的望海之伤、奇傻无比的游艇和网球场,马来西亚的台球厅和“三家拐”的麻将桌,更让我心生亲近。
尤其在我知道《光》是导演郭修篆的大银幕处女作的时候,更是产生了一点小小的敬意。
——之所以只是“小小的”,是因为导演处女作拍得好,一点也不稀奇。人们常说,要给新导演多一点宽容,我是觉得完全没这个必要。
想想奥森·威尔斯、特吕弗、戈达尔、塔可夫斯基、波兰斯基、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王家卫、昆汀、科恩兄弟、西德尼·吕美特、萨姆·门德斯、盖·里奇、弗兰克·达拉邦特(以下省略一百人)……
哪一个出手不是石破天惊的主儿,拍得“好”算什么,处女作拍得名留影史才是正常现象。像《风平浪静》这种拍了三部都是烂片的导演,又何必这么执着呢,各种层面都是浪费资源好不好。
电影拍得细节丰富,十分接地气,这正是国产电影普遍缺乏的质感。
《光》谈不上是什么旷世杰作,但它的确是一部技巧圆熟、瑕疵极少的处女作。难度相当高的表演完成得极好,故事的起承转合也很流畅,尤其在摄影方面,镜头调度、光影调色,都极具质感和美感,毫无一般新手的生涩与粗糙。
同时,它也具有某些处女作电影的基本特征,比如偏自传体。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常常和个人的心理体验和生活经历非常接近。
《光》同样如此,它讲述了一对亲兄弟艰苦而又充满趣味的生活历程,而与普通人生活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之中哥哥是自闭症患者,弟弟则是普通人。
在影片的结尾,有一段幕后镜头,我们从中得知,导演本人的哥哥也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全程跟在拍摄现场,而饰演哥哥的演员总在一旁的角落里默默观察。
自闭症题材的影片其实也算家庭类电影的一个小小的分支,由于这类人群的特殊性,如交流障碍、兴趣刻板、感知力薄弱等外在的症状特征,以及存在其中一定比例的单方面高智商天才,将此类人物设定在独特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常常会引起极其鲜明的个性对比,并映射出社会中难以忽视的弊端。
自闭症的哥哥有着同样异于常人的完美音准,片中,他一直在寻找能发出不同音调的玻璃杯
也因此,多数相关电影其实质量都比较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奥斯卡影片《雨人》及《阿甘正传》,此外《第八天》《我是山姆》《马拉松》《自闭历程》《玛丽与马克斯》《地球上的星星》等等,都算是一时之选的名作,国内比较优秀的,有薛晓路执导的《海洋天堂》。
“自闭症”类型影片大多拥有极其强烈的情感和非常温暖的结局,而这种温情,又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漫长的纠结。
《光》的剧作结构更接近《雨人》,两兄弟父母早亡,看起来是相依为命,但基本上是“正常”的弟弟担负起了整个家庭,“养大”了哥哥,并在成年以后依然在哥哥的拖累下艰难地谋生,无法恋爱、无法离开。
影片铺陈了丰富的故事细节,可以看出导演的亲身经历所凝成生活能量,丝毫没有有些同类影片常常会感受到的“调研感”和“想当然”。
《雨人》也讲述了自闭症哥哥和普通人弟弟之间的兄弟情
一开场兄弟之间的交流就交代了极具说服力的人物关系,弟弟一字一句地指导哥哥背诵面试时的台词: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善良,乐于助人,可能有时有点奇怪,我是自闭症。
弟弟那种熟极而流、半像家长半像朋友般的口吻极其自然,其后,事情搞砸的无奈,对哥哥各种状况的回应,以至于吃饭、睡觉上的生活流程,无不显示着这不是一个临时家庭,而是在十几年的磨合中找出了最佳应对法门。
哥哥文光的塑造,则偏向通常所谓的“高智商”自闭症的人物设定,影片中的几个镜头堪称强迫症患者的福音,韦斯·安德森式的工具摆放,衣柜里颜色从深到浅的衬衣,床上的玩偶、桌上的闹钟,全都从大到小排列,看上去令人愉悦。
在花店面试的过程中,音乐之门突然向文光打开了,从此,一个深藏于文光大脑深处的神奇世界开启了,而那是一个他的弟弟所无法理解的世界。
哥哥偷窃了一些杯子回来,弟弟大为光火,摔碎了他所有的收藏,影片用一个精巧的长镜头展示了这段争执戏
每个音符在文光的耳中,是可以数值计量的频率和波动,他从此沉迷于搜集一套弹起来音阶完美准确的玻璃制品,从乞丐用来接钱的小酒杯,到商店橱窗里展示的精美大碗,他可以为了一个脏兮兮的杯子,扒上垃圾车到垃圾堆里翻找,也可以为了那只“完美”的大碗,从商店里偷走它。
而这一切,对于弟弟来说,则是无穷无尽的麻烦,帮他介绍的工作搞砸,警察也找上门来。所有努力让哥哥融入社会的心血,一次次浪费掉了。而他只是一个在台球室打工的小服务员,尽力维持两人的温饱已经是极限了,所有的不甘和委屈,在他发现了那箱玻璃杯之后爆发了。
在《光》的最后,是兄弟和解后充满希望的背影,这种结局的设定,也是有少部分评论对影片不多的诟病之处。
一方面来说,《光》确实是走了一条较为中庸的路线,一部分人认为这种过于渲染温情和盲目打造希望的故事,会大大削弱影片的现实力量。
现实中的自闭症患者,多数并没有所谓的高智商或某种特长,他们只不过是某些功能更为低下或极为低下的人,也会给家庭带来漫长而深远的痛苦,甚至经常会出现悲剧。
弟弟为了维护哥哥,与人争吵
描写自闭症的影片过于倾向于光明的一面,反而会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苛责导演“不现实”,据幕后资料显示,导演郭修篆的哥哥的确是一位“天才型”的自闭症患者,目前已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导演确实在讲述他所经历的“现实”。
而且,从社会关系来讲,大部分普通人对自闭症患者多数还是抱有恐惧和反感的,把自闭症患者塑造成“更可爱”的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合这种人际之间的断裂感。
就我而言,《光》唯一值得讨论的问题,在于它过于成熟的技术环节,这既是它的最大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摄影上始终追求美型的构图和篇幅太多的音乐,让影片长期处于一种煽动性的气氛之中,显得太满而缺乏节制。整体而言,《光》的完成度很高,而立意上的中庸无法让它成为一部杰作,但依然足够催泪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