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你不需要完美 你只需要真实

影片讲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8岁小女孩,与一个44岁的美国大叔意外交集,互为笔友,虽从未谋面,却成为毕生挚友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8岁小女孩,与一个44岁的美国大叔意外交集,互为笔友,虽从未谋面,却成为毕生挚友的故事。
年龄背影悬殊的两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孤独”,这是他们世界的代名词,他们既渴望朋友,又害怕关系。
在两人20多年的通信过程中,有过痛苦,有过迷茫,有过失望,有过怨恨,但也因为这些经历,让他们逐渐认清自我,学会袒露自我,以及接受自我,并且在这段关系中得到滋养。
1、孤独的两人意外交汇

8岁的小女孩玛丽,生长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上。爸爸性格孤僻,每天下班就躲在小房子里跟收集的动物标本呆在一起,从不陪伴玛丽;妈妈是一个家庭煮妇,却整天酗酒,家里经常是一塌糊涂。
玛丽的出生是个意外,也是一个错误,冷漠的家庭氛围让她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变得内向和自卑,满脸的雀斑和额头上的棕色胎记,让玛丽在学校备受排斥,还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
玛丽很羡慕电视里的《阿诺这一家》,因为阿诺一家有许多的朋友。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纽约的一间旧公寓里,44岁的马克思也在同一时间,观看《阿诺这一家》,他和玛丽一样,同样孤独,同样渴望朋友。

经历了将近半辈子的马克思,仍然是孤身一人,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他害怕与人打交道,总喜欢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过着只属于他自己规律而无趣的生活。
两人似乎是两个平时时空里毫无交集的两座孤岛。
一次偶然的机会,玛丽无意中从邮局的黄页里撕下了马克思的联系方式,一个大胆想法油然而生,于是一封信连接起两个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世界有了交集。
2、真实的袒露,才是联结的开始

小小年纪的玛丽,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和疑惑,她从未从父母身上获得过关注和回应。所以,当他遇到比她阅历和经验都丰富的马克思,就好像找到一个可以解答她人生各种未知和难题的倾听者和导师。
她稚嫩地问马克思:
美国宝宝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可乐罐里来的?
自己额头上有胎记,被同学们嘲笑和欺负,怎么办?
暗恋着邻居的男孩,她想知道什么是爱情。
可是玛丽不知道的是,她的每一个问题都让马克思感到无比的焦虑和恐慌。
第一个问题,他在角落里整整站了18个小时以维持内心的秩序,才有勇气去回复玛丽。信中他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专家”,完美地解答玛丽的疑问。
然后,第二个问题,再次激起他内心的强烈的情绪,让他想起自己曾被嘲笑的经历,他不得不通过暴食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思量很久,他还是给玛丽想出了好办法,让玛丽告诉同学们,她额头上的胎记是巧克力变的,因为她掌管着天堂所有的巧克力。于是,再也没有人敢取笑她了。
然而这第三个问题,对爱情一无所知的马克思被难倒了,为了找答案,他跑在公园里偷看情侣的相处,却被当流氓赶走。
这一次,翻滚的情绪彻底把他压击垮,他患上了重度抑郁和肥胖症,在医院呆了8个月才好转。
信件也因此中断了整整8个月。

出院后的马克思恢复了以往秩序无波澜的生活。他没有勇气给玛丽写信,怕自己再次陷入极端情绪当中,但内心又总觉得少些什么。
最后,他听从了心理医生了建议,给玛丽回了信。在信里,他开始真实地袒露了自己,袒露了他的不完美,袒露了他的无能为力,袒露他每次难过时却无法流泪。
马克思的真实表达,小小年纪玛丽虽无法完全理解,却依然能读懂他的难过。
所以当他拿到玛丽特意为他而收集的眼泪时,感动不已。
其实,当我们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方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回应。
正如当马克思终于愿意袒露自己时,他与玛丽才真正的有了情感的流动,他们之间才真正开始了联结。
3、我不完美,我也接受你的不完美

长大后玛丽,父母相继意外去世,她拿着父亲留下来的遗产,去掉了脸上了雀斑和胎记,由此变得自信了起来。
后来与一直暗恋的邻居男孩结了婚,生活看似越来越美好。
与此同时,她决心要攻克精神类疾病,并以马克思作为研究案例,写成书籍,受到了大众的认可以及各大出版商的追棒。
当她兴奋地把这本著作寄给马克思的时候,得到的却是马克思从打字机拆下来的“M”键。
他们的友谊因为这次事情就此决裂了。
那一刻的玛丽才意识自己从未顾及过马克思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她只看到了成功,却没有看到马克思这个人。
对于马克思来说,他从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个病人,他享受着这个旁人无法理解的世界和生活方式,他从未觉得自己不是正常人,但玛丽却把他当成研究的对象,让这他感到无比的愤怒。
意识到问题的玛丽,果断地毁掉了那些即将出版的书籍,并给马克思寄去一瓶罐头,上面写着:“I’m sorry!“

然而,马克思再也没有回复。
时光匆匆而过,昐不到马克思回信的玛丽在这种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日渐消沉,终日耗酒,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痛苦的马克思也在愤怒和暴食中沉浸了很长一段时光。
直到有一次在街角上与一位阿婆起了冲突,极度愤怒下听到阿婆的一句:“I’m sorry!“。他想起了玛丽,他突然意识到,玛丽的无意,伤害了自己,可他也因此深深地伤害了她。
于是,他给玛丽写了一封信,并将全套《阿诺这一家》的玩偶送给了玛丽,代表了原谅。
玛丽因此也振作了起来,燃起了希望重新开始,两个的友谊也变得更加深厚。
4、真实VS完美

这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是玛丽还是马克思,都经历了一场真实与完美的博奕。
小时候的玛丽,是真实的,而马克思却追求做一个完美的人生导师,于是他的世界崩塌了。
当他放下自己完美的面具,呈现出脆弱的一面,开始学着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他与玛丽成了惺惺相惜的灵魂之交。
而自小缺爱的玛丽,长大成人后,习惯在他人的眼光中定义自己,为了呈现完美的一面,她将自己的脸上的缺陷消除掉,举办了自己梦想中的婚礼,在学术上取得的非凡成就,然而她的自我也在众人的热棒下变得越加膨胀起来。
她企图用完美来消灭所有内在对自我的不认同,不接纳。所以“医治”马克思,让他恢复“正常”也成了她完美执念中的一项追求。

直到在痛失挚友的这段时光里,她终于明白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没有人是完美的,只有接纳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接纳他人。
正如马克思给玛丽的信所写道的:
我原谅你了,因为你并不完美。我小时候,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后来,我不得不接受自己,包括一切的缺点。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