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老妇人》在韩国上映后引起掀然大波。
部分不理智的男性观众恶意刷1分,因为“题材令人不适”;而女性观众出于共情心理,纷纷给出了9分的肯定。
它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能让评分如此两极化?她,69岁,医院护工。
他,29岁,理疗师助理。
她遭遇了他的性侵。
电影开始于性侵之后,在长长的黑屏之后,老妇人出现在镜头前。
消瘦,憔悴,心事重重。
她在思考:到底去不去报警?
性侵给被害人带来的伤害,远不止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还有并不遥远的未来里每次回想与反刍。
性侵犹如一块丑陋的石头,扔进老妇人原本平静如水的生活里,掀起了旁人不易察觉的涟漪。
她患上创伤应激症,声音与光线的刺激,能让她迅速回忆到被伤害的往事;
她开始魂不守舍,没有心思过好正常的生活,甚至把袜子也胡乱穿错。
思忖再三后,她向同居者坦白,在他的陪伴下走进警察局。
性侵案的受害者,为什么不及时报警?
或许你还记得去年的英剧《难以置信》:花季少女在家时遭到闯入者的性侵,她报警后的遭遇令人同情。
先是粗暴的检查身体,犹如又受到一次伤害;再是男警察的轮番盘问,她在详细回忆中再次崩溃;最后是“受害者有罪论”,旁人将其360°无死角地审视一遍,并质疑她是否在撒谎。
而《老妇人》中的受害人是年长女性,她除了面临以上难题,还要忍受所有人带着猎奇目光的怀疑:“啊,年轻男人会看上你这个老太婆吗?”
她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警察宁愿相信29岁的施害者,也不愿意相信她。
年轻男人长得不错,面容温和,有稳定工作,也有未婚妻。他告诉警察,双方是自愿发生性关系。这位老妇人,可能有早期老年痴呆的症状,因此选择性忘记了一些事。
警察听了也觉得在理,心中已暗自预设立场。他们开始质疑老妇人是否患有老年痴呆,从而忘记自己是自愿的。
和老妇人同居的是一位鳏夫作家,他拜托律师儿子替她打官司,而儿子的态度代表大多数旁观者的想法。
她喜欢的运动是游泳=喜欢袒胸露怀她的身材保持得很曼妙=老不正经她的衣品很好=很会勾引男人
最后,法院的判决下来了——控诉没有成功,因为“年轻男子性侵年长女子的可能性较低”。
可能性也许只有百分之一,但每一个被忽略不计的数字,都是活生生的受害人,包藏着不甘、悲恸与心碎。
含垢忍辱之下,老妇人决定按自己的方式,让施害者付出代价。《老妇人》是女导演林善爱的长片处女作。
影片入围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新浪潮奖”的提名。在韩国展映后,它有缘在我国的“山一女性影展”上映。
导演在采访VCR里表示,拍摄《老妇人》的契机,是由于在报刊上阅读了一篇关于老年性侵犯的报道,受害者的弱势地位令她哑然。
其实,老年性侵犯案件一直存在,却长期被人忽略。甚至在性侵题材的剧影中,导演也通常会把镜头对准受到伤害的未成年女性。
从新闻舆论的视角来看,未成年女性显然是一个更大的爆点;从影片制作的角度来看,年轻女演员天然具备吸引眼球的优势。
例如2018年的影片《不能说的游戏》,8岁幼女遭受父亲朋友的猥亵。她美丽又脆弱,摧毁这份美好当然令人心痛。
悲剧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那如果它没那么美好呢?平凡的、苍老的、局促的它,被摧毁不值得扼腕叹息吗?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老人被性侵,会收获10万条相关资讯。倘若做个有心人,会发现它们是社会新闻里最边边角角的内容。
《老妇人》所做的,仅仅是将层出不穷的恶劣新闻掀开了一个小角。它无意渲染性侵案的发生过程,而是着重刻画被害人受到的多次伤害。
整部电影沉浸在压抑克制的氛围内,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痛哭崩溃,只是呈现一个有尊严的老人是如何被侮辱被践踏的。
不难理解为何韩国男性观众对《老妇人》较为反感。就像前段时间同样引发争议的《82年生的金智英》,这与两性对立无关,而是关乎相似处境之人的同理心。
性侵案只是一个引子、一道浮标,林善爱导演还想呈现被社会抛弃的老年群体的爱与困。
片中,老妇人和作家是同居室友。这招来了邻居的非议,各种窃窃私语让他俩既窘迫又不安。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老人不配拥有爱与欲,更别提同居生活了。
老妇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打扮得优雅得体。就连警察都带有三分讥诮地说:“衣品不错嘛。”老妇人的解释却有些心酸,如果打扮得很寒酸,就更容易被人欺负了。
老人即使走在街上,也经常遭受没有由来的恶意。过马路,被司机骂“活得不耐烦就进棺材”;忘扔垃圾,被店员内涵“要分类的可不止垃圾”。
林善爱导演想强调的是:他们先是作为个体的人,然后才慢慢变成老人。
之前推荐《柯明斯基理论》的时候,我们也曾提出过相似的观点:不要把老人作为xxx的爸爸、xxx的婆婆、xxx的奶奶来拍摄,而是还原他们作为“人”的独立意志和生活。
激发观众对老年群体的尊重、对性侵问题的重视,大概是《老妇人》作为社会现实片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