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圈风云人物徐峥 徐峥最大的优点敢于破局

如果一个人的经历能用众所周知且众说纷纭来形容,盘点当今华语电影圈,徐峥确实是这样的风云人物。 一提到徐峥必定是…

如果一个人的经历能用众所周知且众说纷纭来形容,盘点当今华语电影圈,徐峥确实是这样的风云人物。

一提到徐峥必定是话题不断、分析热烈,但又始终无一定论。

但阿看觉得,有一点,始终被人忽略了——徐峥,其实是个敢于“破局”的人。

阿看最近一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是在《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总决赛上。

徐峥坐在评委席,确切说是“领笑员”席位上,对于选手的评价,虽有板有眼,却不失亲和,随意的状态像是和邻居家孩子交流一般。

谁是老选手,谁是新选手,谁树立了什么样的风格,谁又打破了过往的人设,谁横空出世,谁逆境反弹……

门儿清。

以致于节目组专门为选手设置了一个——徐峥个人选择奖。

李诞说,设置这个奖项,因为徐峥是返场领笑员,是《脱口秀大会》的忠实观众。

徐峥呢,摆出一副“有奖任性”的样子,啪啪舞着得奖名单:“我爱给谁就给谁是吧?”

外表看起来:胡闹。

实则不然。

让他做“个人选择”,靠谱。

因为他关心喜剧一点一滴的动向。

节目里脱口秀演员的表现、造梗能力、气氛营造力……

他不是当综艺去看,更像是从专业的、烂熟于心的角度去分析欣赏。

至于其他各种喜剧形式、电影类型、新人新片,最经典的和最前沿的作品,他都是同样的态度,汲取后去研究。

然后,“破局”,糅合后颠覆,形成独特个人风格的作品。

就好像徐峥导演近期作品,《我和我的家乡》——《最后一课》这个单元。

电影里,范伟饰演的父亲,原本在瑞士的学校教书,突如其来的中风脑梗引起的阿尔兹海默症的,让老范什么都忘了。

独独记得一件事——他是个乡村教师。

于是他心中的执念不断纷扰:

他是个乡村教师,要给望溪村的孩子上最后一课。

老范满口念着“姜大钟,当当当”,记挂着赶上姜大钟敲的上课铃。

其实姜大钟已经早就过世了……

乡亲们得知此事,决定帮助老范完成他记忆中的最后一课。

说干就干,村里乡亲们扒了新修的房子,用水管模拟多年前的那场大雨,把孩子们打扮成当年脏兮兮的样子,从各个方面还原了老范心中的最后一课。

在阿看看来,《最后一课》是闪亮的。

一部短篇故事,更能体现分寸的拿捏、细节的掌控,这一切都是在奋力完成心中之事的态度,就像徐峥对待电影死磕到底的态度。

在聊到故事创意时,徐峥说:

我们整个故事都是在突出主题——改变。

其实故事中体现的是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从过去讲到现在是人们的惯性思维,而考虑到冲击力,我和团队更倾向于“反过来说”。

徐峥和团队决定提炼故事里的“落差感”,结合倒叙、创新的故事结构,凝结成有中国特色的故事背景加以呈现,形成了独特的《最后一课》,而效果正如大家所见。

徐峥]能实现这一切,都因为他敢破局,会破局。

而破局的前提,是心中有大局。

在一次采访中,徐峥谈到自己受到哪些喜剧风格影响。

他说:

我从小什么戏都听、什么电影都看。

滑稽戏、独角戏,相声也听;

卓别林的默片、港式喜剧、台式喜剧、欧洲的喜剧片全部包揽;

美国好莱坞经典、憨豆先生、班尼先生、金凯瑞、周星驰一概不挑……

徐峥在采访中谈到自己看滑稽戏

他没说谎,哪怕到了现在,身兼多职、时间精力多重限制的情况下,市面各类型的影视作品,徐峥都会去不断了解。

关于喜剧、电影的一切,他一点也不想落下。

基于此,他在《脱口秀大会》中的表现,似乎一点都不奇怪。

积累之后,就是不停琢磨,终有一日琢磨透了,有了“局面”,再破局面。

阿看这么说,可能有人不服气。

人们心中,似乎觉得环境合适、条件允许、外加天赋,成功可谓是易如反掌……

阿看这里要提一个人:国学大师陈寅恪——

回国前,家用细软都不关心,先让妹妹在国内花“万金”,给他买好《大藏经》《正续藏》各种西洋文字典等百种典籍,生怕少一本。

但这“贪婪”吸纳前人经验,抓住大局,再为我所用、继承创新的态度],不也是徐峥对待喜剧和电影的样子吗?

何东曾在《非常道》采访徐峥。

何东在采访后说:

《泰囧》的故事,我没法跟我的同行,所谓知识分子去谈,他们一定会问我:有意义吗?

但何东本人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类陈旧的思想作祟。

其实创新、创作,早就不限制在那么狭窄的范围内了。

鲁迅先生讲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在笑声中思考,看清楚这些看似没有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人们缺失的本领。

就像一直被人低估的喜剧,甚至一直被人低估的演艺行业,如果连打破、撕破的能力都没有,又能实现什么样的艺术追求?

就像卓别林初入电影行当时,喜剧被看轻的程度,比起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什么程度呢?

卓别林在表演里所有细腻的动作,都会被导演删掉。

卓别林大怒:

我是为了要拍出一些好影片,而不单单是被你们追来赶去,最后从电车上摔下来。

我不能就这个样子每周拿150 美元。

可导演、副导演、剪辑师们,还是觉得卓别林想多了。

卓别林就自己偷偷跑到剪辑室观察、钻研。

后来,那些人的名字,都被大浪淘沙,岸上只留下卓别林的名字。

喜剧、电影,需要破局。

只有足够严肃认真的去打破固有一切,才能发人深省。

徐峥也有过那样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应该向前人一样去按部就班的传递自我诉求。

可他后来想明白了,“太过文艺会让作品不接地气。”

想让人记住,得先让人开心与认同,而后在笑声中思考。

他研究了《雨人》、《第八日》、《午夜狂奔》等等经典电影。

 

《雨人》

 

《第八日》

 

《午夜狂奔》

这些电影,都脱胎于经典的神话模型——“金羊毛”。

你要去找一个金羊毛,找一个钥匙,找一个百宝箱,到最后肯定是寻不到终点的,但是在旅途当中你收获到了其他的启迪。

徐峥基于此,又有感于公路喜剧的拍摄经历,觉得类似春运的中国故事,是可以继续拍下去的。

两个人,一段目的性极强的旅途,到最后,收获了情感上的和解与释放。

这就是最终的“囧”系列,一个在中国喜剧电影史上,无论你喜不喜欢,也不可忽略的IP。

这就是徐峥,将自己钻研电影的理论不断“打破”,用于拍摄、用于实践,创作一部部让人开怀大笑的经典喜剧作品。

《新闻联播》报道了《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下12亿票房纪录的历史时刻;

泰国总理英拉亲自接见徐峥;

“囧”系列一部接着一部,观众永远看不够。

他破局,但绝不迷信自己,要让观众检验新的“局面”。

如果观众不认同,就继续“破”。

拍摄《囧妈》时,他粗剪了一个版本,拿给朋友看,测试效果。

结果,不少中年女观众,对于妈妈的初恋桥段接受度很低……

徐峥不舍得这条线,可首批观众的建议结果如此,那就果断采纳,于是乎打破自我,重建更新的局面。

而后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囧妈》,让你看过之后想抱抱妈妈的《囧妈》。

为了破局,徐峥承受了巨大压力。

《港囧》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提出过无数想法,也开发过无数剧本。

可是都没有做到底。

他还在思考,研究当下人们是怎么做喜剧的,谨慎看待自己要做的项目,能不能出成果。

同事回忆他那几年在会上,总是提出一个点子,又否掉,再提出一个,再否掉。

正是因为善于“破局”,徐峥才成为了徐峥。

阿看写下这行字时,徐峥导演或主演作品票房,已经即将突破150亿。

他一手造就了“囧”系列,一个观众和业界都认可的IP。

不光作品,在作品中、生活中的角色,徐峥也喜欢“破局”。

他是徐朗、是程勇,是深入人心、提名获奖不断的喜剧演员。

他也是眼光毒辣的监制,是青年人的同行者,《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宠爱》,他看中的青年导演及作品,有一个成一个。

他是编剧,创作一个个观众会心一笑又沾湿眼角的好故事。

10月12日,他出席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系列活动,说说这些年“破局”背后的故事。

10:30,他进行主题公开课,以“电影的初衷是快乐”,分享他的电影故事。

13:00,他出席大师放映交流,面向观众交流感悟。

也许徐峥也觉得,自己不过是肯钻研、善思考,不曾上升如此地步。

但阿看记得他曾经说:

要看从“俗”里怎么能生出一点“雅”的东西来,我觉得那个“雅”才接地。

要不然“雅”老飘在那儿,我有一种不安全感,觉得像自己把自己架上去的感觉。

阿看请你一起关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系列活动,关注徐峥主题公开课及大师放映交流,细品他喜剧及电影的创作。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