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看了《夺冠》,成为了因女排精神流泪的一个夜晚。电影呈现的时代情怀和竞技精神,深深感染了原本对这些无感的我。
体育片最大的难度是很难讲出故事。毕竟喜欢体育运动的观众,看一场势均力敌的赛事,也会比电影院里看比赛过瘾。如果能在电影层面还原体育赛场上的惊心动魄,并不想我们想的那么容易。对于非体育迷来说如何感受赛场的气氛。双方对战的看点,如何传递给不懂得输赢的观众?这些都是普通人看体育片的壁垒。展现的太过专业性容易枯燥,但是完全不展现又会有脱离题材的嫌疑,把握好分寸并不那么容易。
《夺冠》原名是《中国女排》,立意讲述的并不是郎平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要讲述中国女排从80年代五连冠的巅峰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奇迹般夺冠,让女排精神重新焕发出了光彩,照耀到了国人的心里。我们父母辈熟悉的女排精神,如何能够让当下年轻人感同身受,又如何激励当下的人们,这份情怀并不像爆米花大片那样做到有娱乐性就可以的。
秋天的雨将寒意一次次送到人间,我也踏着落叶的步伐走向了电影院。看了一场《夺冠》,被以为是会当做消磨时光,却在大荧幕前泪流满面。这部作品不仅题材方面可圈可点,导演陈可辛,主演巩俐,里约奥运会排球女将们的支持,都是人们走进电影院的理由,但是能够让人在电影院潸然泪下的,却是那个用光影呈现的故事。
最怀旧的泪点:郎平
影片的前半段拍摄手法类似于纪录片,真实还原了当年女排们在训练馆内拼搏的场面。
教练听说了国外采用了计算机手段训练,而当时中国一无所有,他当时做出了决定,将拦网升高,用更严苛的标准来训练球员。而此时的队员们都已经因为残酷的训练伤痕累累。
女排和男排的对战之后,教练留下了大家继续训练,寻找自己的不足,但是此时过年的烟花已经在窗外绽放。这只是女排姑娘们拼命训练的冰山一角。他们也只是在花样年华,却只能每天被困在枯燥的训练里,能够支撑她们的信念当然是对于女排运动的热爱。
郎平也是她们其中的一员,但她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训练中,而是每天按照要求举杠铃负重。她白天没有机会练球培养球感,只能晚上偷偷练习。这样的热爱,只是因为她真的喜欢这项运动。而她有着天真的认定,这个排球打不好,是愧对别人的。
在日本的赛场上,郎平凭借优秀的表现和队友们一起战胜了日本队,开启了中国女排的辉煌时代。这个辉煌时代的背后是一群人的付出,有姓名的和没有姓名的伙伴。
郎平当年究竟有多拼?
看郎平之后的伤势就知道。在美国,她是因为运动造成的障碍可以有残疾资质的。这些伤痛都是她为那些夺冠瞬间付出的代价。
而一个运动员郎平,并不是我们后来知道的郎平的全部。
她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起落,成为了一个职业教练。在她的教练生涯上,无数次将队伍送上领奖台。而最为人们知道的一次,正是她率领美国队在08年的奥运会上打败了中国队。
作为一个职业教练,她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但是总有人将她的中国人身份和打败中国队联系在一起。
那时候的人们,不会想到能够将中国女排再次带到巅峰的人,还是她。
她还是当初那个热爱排球的少女,还是那个为了国家荣誉愿意放弃一切的排球女将。
她明白自己曾经的辉煌已经过去,为国拼搏的热血在当下年轻人心目中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她依然愿意让排球运动给球员们带来快乐。
也许,是因为她从来都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也许是因为她心中对于排球的热忱。
她做不到自己想要的摸高,但是她做的已经足够好。
我不懂排球,也不曾了解中国女排五连冠对于一代国人的意义,但是当前半段女排姑娘们和日本队大战的时候我除了紧张比分之外,更多是心疼和敬佩。不是所有人都能为了一个职业或者所爱的东西,付出那么多,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奇迹般的回报。
生活很苦,不仅是现在,还有80年代。但是80年代大家都很苦,却知道只要往前奔,就能好起来。女排能夺冠,让大家日子会好起来的期盼更多了一点。
最励志的泪点:朱婷
如果前半段的郎平代表了曾经的女排精神,那么电影后半部分的朱婷则是将女排精神的接力棒拿了过来。
看完电影,我去B站补了朱婷的比赛视频,对她的好感飙升。
她是当下女排运动员中的代表人物,但她也是一个普通的90后女孩。
她不喜欢喊,对于排球没有那么热爱,能够支撑她继续打球的只是她想让父母过上好一些的生活。郎平对她说,觉得朱婷像自己不是会像自己一样成功,而是和当年自己一样,表现的一塌糊涂。朱婷在那个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承载众人的希望成为第二个郎平,而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平凡是大多数的人标签,但是超越自己本身的平凡,要付出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努力,还有心理上的强大。朱婷是有些自卑的状态,但是郎平点醒了她,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所在。
我们爱自己的职业吗?
不一定。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如果想要做到更好一些,不一定要聪明,但是一定要对于这个职业有所热爱。朱婷从郎平话语里明白正是为什么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只有热爱,才能在失败的时候不屈不挠,才能不断往前走。
不是一个人现在是朱婷这样的想法,对于未来生活没有目标,也没有拼搏的动力。但是只有在和她一样,遇到郎平点醒自己的瞬间,新世界的大门才会打开。当朱婷说起自己的父母,说起自己对于未来的茫然的时候,同样也戳中了的泪点。
那个瞬间,我们知道自己的平凡,也有着委屈和不甘。
最温馨的泪点:红毛衣
除了热血的比赛现场,拼搏励志的运动员,每一场夺冠之战中还有着更多人的付出。郎平曾经的陪练,是一个儒雅的小个子。他每天用闽南方言陪伴着队员们。当队员们出征比赛的时候,他却没有机会一起出现。队员们集体动手,给他织了一件红毛衣。他穿着不是特别合身,但是却很高兴。
多年之后,当里约奥运会五星红旗高高升起的时候,郎平打通了他的电话,现场转播了实况。夺冠的军功章,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中国女排虽然郎平是代表人物,但是女排精神中凝聚着太多优秀人们的付出。他们陪伴着中国女排走上巅峰,也经历着中国女排的低谷。
那些低谷的日子,他们靠着对排球的热爱,做到了不放弃。
在08年奥运会之前,陈教练唱了一首家乡脍炙人口的闽南歌《爱拼才会赢》。只有经历过80年代的人,才会明白这首歌中蕴藏着的血泪和乐观精神。
咖啡很苦,但是为了女排姑娘们能够得胜,陈教练一饮而尽。
这是一个默默付出的人。但成就女排的不只是他这样付出的人。
就像那件红毛衣,不是一个女孩织给爱人的礼物,而是一群女孩对于同伴的感谢,凝聚着太多无法言说的战友情谊。
这种单纯的友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
平行世界的畅想:夺冠
《夺冠》中以女排的起落为线索,勾勒了中国从80年一穷二白到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换卷。正是这样的时代底色,让我们更加记住了女排精神的意义。
曾经的80年代训练制度,到了如今已经落后了。但是我们还是想要相信那些陈旧的过往,不仅是因为对于过去美好的怀念,更是对于当下变革的远离。
幸好郎平选择了改革制度,让排球运动出现了不一样的局面。电影中表现的都是辉煌灿烂的一面,但是如果细细追寻女排的历史,也许能够启发我们更多的东西。
走出电影院的我,在想着如果是我去写这样一个主旋律的故事,会不会做得更好?目前觉得电影各方面处理的都不错。我自己去写,也许是个关于冠军的故事,关于群体的故事,或者是关于郎平自己的故事。
都说秋风吹起人易伤感,看完《夺冠》深以为然。这不是一部催泪的电影,而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但是每当想起电影的画面,我总会觉得鼻子发酸,不禁泪流。电影做到这样,算是很成功了,夺走了我在秋天的第一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