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中的夺冠并非最大意义 女排精神激励好几代人

当然这是体育片,尤其又是中国女排这样的与改革开放同步贯穿几十年进程,提取出了“女排精神”这样的激励了几代人出了…

当然这是体育片,尤其又是中国女排这样的与改革开放同步贯穿几十年进程,提取出了“女排精神”这样的激励了几代人出了无数主角的一个团队,还有那么多经典比赛,随便拿出几场来还原解构,都能足够燃情、煽情。因此,这点上也只能算及格,这是体育片自带的优势。

至于选角上,我在看的过程中反复的想,巩俐这个郎平到底是复活还是还原还是重新演绎了,尤其是结束后翻看豆瓣、微博,无数夸她演得好的,关注排球不太多,但对郎平有限的印象来说,巩俐这版,无论外形(太年轻了一些)、动作表情还是人物还原上,都差得还挺多,优雅足够,气场和犀利不足,而铁榔头的那种精气神,白浪演得无疑要更好一些,感觉仍与本人相去甚远。

作为排球的门外汉由此一问一点也不稀奇,其实原因不难理解的,首先技术层面上,男排弹跳和爆发力太过强悍,这会造成大多数球通过四号位的高举高打,甚至是后三就直接下球了,战术技巧上运用空间很小,即使是一攻不下球的情况下,现场观众视觉上都不易完整的捕获到球的飞行线路,更何况是电视机前面的我们。此外,体育赛事大家看着肯定不是奔着添堵的心思去的,男排虽然不像男足那么烂,但毕竟和女排的整体成绩还是差距巨大的,女排精神在国人心中确实是一个隐藏着的强大ID。

这部片非常满意。虽然开局咬牙切齿的苦练情节有点突兀,哪怕我是看着五连冠长大对老女排充满情感的人也有点尴尬而接受不能。但是后续情节表现与演员表演是渐入佳境了。
郎平女儿饰演郎平,冠军队员本尊出演,真是神来之笔。真人演出,已经超越了表演,就是给观众真实还原当年场景与情感。90后的碎嘴丁霞,大姐大徐云丽,转球停不下来的张常宁,都是让电影回归真实的真人秀。

陈指导漳州排球入坑开局,到后面里约奥运会备战时重访,既是追忆先辈的精神,也是新一代女排姑娘真正找寻自己的开始。还有一处不一觉察的填坑,影片前半部里女排与江苏男排的交流赛上,少年陈指导被袁教练点醒后的那个鱼跃式救球引来了陌生队友的尊重(此处已经开始触发了我的泪点,整场电影小哭了好几回),以及后面郎指导反复问朱婷为啥打球,其实最佳的答案不是为了父母,也不是为了祖国,用《霸王别姬》里面的话就是要自个成全自个。大多数人活过一辈子并无太多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无意义的,自个成全自个时恰巧能营造出那么或大或小的一丝丝意义出来(个体在自我实现上的醒觉,远比那些宏达的家国情怀更为绚丽多彩的多)。这样布局与伏线使得整部电影工整与好回味。那个在激烈的比赛一直闪回着队员们的赤城到有些灼痛的自我剖析时,应该是全片的最大一处泪点,没有人是完美的,去克服自己的那些不完美的过程本身却是无比美好的,这时,一个气质上真正的强大的团队正在构建成形。

这样的题材和主线下,整部影片确实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叙事结构,依靠着郎平和陈忠和两个人物来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女排精神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影片中,袁伟民对女排队员说过,人年轻的时候,最怕对不起自己,年纪大了才会发现对不起的都是别人,而郎平在决战前夕想对队员说的,是打排球是为了自己,为了女排精神,而不是为了家人。

最后,抛开电影说下我与排球那点关系,五连冠时我没出生,04年雅典时上高中,04夺冠与我来说兴奋不会超过五分钟,那时我对排球印象还多半是班级女生排球比赛时的,拼发球,基本上发球成功就能得分了。大二时正式开始接触了排球,那时拥有超级暴跳和应变响应力,很快就站住四号的主攻位,这里的站住就是站住,不是占住,因为我们基本上是打野球的,有时都不走位的,能力好的你就可以站在四号位了,当然偶尔也会有人商量着和你换一下。研究生生涯开始后同样是一直欢快的打着野球,还整过几次小雨中打(还是蛮危险的),起初其实校队有对我伸过橄榄枝的,我嫌那个没野球自在就给拒绝了。
另外,不得不佩服陈可辛导演,作为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在内地耕耘多年,和内地的郑策、风气都融合的很好。不同于中规中矩林超贤和工具人李仁港,我一直觉得陈导是这群拍主旋律电影的港导里,在主旋律和电影艺术气息之间平衡的最好的导演之一,不过总是女人更出彩是真的,希望陈导下次也考虑开发一下男演员们吧。

关于作者: mingjuan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