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 经得起二刷吗

9月的热搜是属于脱口秀大会的。 收官。周三晚的快乐没了。 有人觉得这一季“成了”。有人戏说这有什么了不起。 第…

9月的热搜是属于脱口秀大会的。

收官。周三晚的快乐没了。

有人觉得这一季“成了”。有人戏说这有什么了不起。

第三季“成了”?

李诞在决赛时直接放话:

“已经好到不相信是自己做出来的节目了。”

直到《脱口秀大会3》,李诞才有了种“做成了”的感受。

根据艺恩智库数据显示,《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热度一路飙升,平均播放量超1.1亿,远超上两季。

决赛当晚,网罗44个热搜。

“史称”:李诞的九月奇迹。

合格的吃瓜网民都知道,过去的一年,对《脱口秀大会》所属的笑果文化来说可谓风雨飘摇,若不能挺过则大厦将倾。

好在《脱口秀大会3》抗住了压力,绝处逢春。

口碑不错,热搜不断,金句频出。甚至到了总决赛,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本季最佳。

说明这擂台赛越打越火热,越打越有看头,实属难得。

小印先用一段话来总结一下前两天的决赛,顺道唤醒大家的“互联网记忆”。

沈腾毕业后颜值一直在掉,
真还传播不播得看罗永浩。
王建国的谐音梗虽迟但到,
杨笠谈个恋爱就图个热闹。
呼兰每天一个摸鱼小诀窍,
王勉弹弹吉他就能拿驾照。
杨蒙恩为八百巨款年会熬,
李雪琴上了个综艺立马爆。

最后一期近乎4个小时,不就是从前半夜到后半夜吗?本人熬得住!

回顾一整季,最经常干的事就是躲在被窝里笑到打鸣。

所以,第三季是怎么“成了”呢?

《脱3》命里带火,掐指一算,确实具备了些因素。

李诞总结第二季脱口秀,用了四个字:“不够刺激”。所以脱3他改了赛制。

对比一二季的累加赛制,第三季做了些调整,赛段增加,淘汰率提高。

激烈的赛制带来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新人、中生代、老选手不得不卯足了劲不断地打怪升级。

从而造就一番精彩的新老较量。

这一季,真的很难忽视新人表现。

像天赋型选手杨蒙恩、“北大网红”李雪琴、北京“拆二代”小块、前银行柜员House以及“最强新人”何广智等等都有不俗表现。

“后浪”不容小觑,这些脱口秀新人不露怯、不藏拙,在十强选手里占据六席。

老面孔不断升级,新面孔又个个能打。

戏,也就好看起来了。

以及,女性脱口秀演员的崛起。

有人说,无法想象没有杨笠或李雪琴的《脱3》会是怎样的。

甚至只要杨笠、李雪琴就站在那儿,哪怕不开口,她们的梗就能在耳边立体式环绕。

“在我妈的眼里,宇宙的尽头就是铁岭。”
“我还相对那些不喜欢我的人说一句,我也不喜欢你。”

《脱3》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脱口秀演员,以女性的立场、视角来发声。

“你喜欢什么,偏不长什么”
“失恋了找男性朋友吐槽,男性朋友和我说;‘那也是没有办法’。”

双胞胎姐妹颜怡颜悦大谈“女性身体焦虑”问题;“温柔一刀”杨笠幽默又犀利地从女性视角作为切入,调侃男性群体;“车间一枝花”赵晓卉的淘汰感言炸翻全场;有黑马之姿的李雪琴以超凡的造梗能力和丧萌的表演俘获观众的喜爱。

女性脱口秀演员丰富了综艺的底色。

当然,领笑员也功不可没。

强大的领笑员阵容得到网友的肯定。

总决赛请来徐峥、沈腾、大张伟、罗永浩、杨天真,“中国喜剧界一壁江山”,几个人凑在一起一出戏准够看。

老罗也献出了自己的脱口秀首秀。

第三季落幕,脱口秀依旧被看好,这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化风口。

二刷后的脱口秀大会,剩下了什么?

一刷意犹未尽,二刷不够得劲?

或者说,脱口秀大会,经得起二刷吗?

有些段子返回去看时,似乎已经找不到当时爆笑的状态了。

借用杨蒙恩的梗来说,就是“遍地是段子,短暂又辉煌”。

但这也正常。

史炎对于相声、单口喜剧自有一套评价方式,小印觉得颇有道理。

他认为,对于喜剧作品的优劣,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进行考量:幽默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

要注意,这四个价值取向的“衰减速度”是不一样的。

其中,以幽默价值衰减得最快。

其实观众在听第二遍的时候,段子的搞笑程度早已大打折扣,更不用说第三遍或第四遍了。

所以,二刷时的冷漠倒不是因为笑点高了,真的是段子不好笑了。

若是脱口秀文本涉及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许有奇效。

因为社会价值的衰减速度相对较缓。

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时效性可能是几个月、几年,只要是在这个期间内讽刺这类问题的段子,哪怕观众已经听过一遍,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脱口秀大会3》制片人白洪羽曾表示,在思考节目的切入点时,他们就经过了反复地讨论。

最终才把重点放在关照社会情绪上。

李雪琴一句“宇宙都有尽头,北京地铁却没有”道尽漂泊游子的酸楚沧桑;
杨笠的“为什么男人看起来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引发公众讨论;
何广智用“继承法”来类比地铁抢座形象又生动;
……

这些调侃的话题与时下年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整一季脱口秀都展现了对原生家庭、婚姻、中年危机、饭圈追星等社会议题的关切。

当脱口秀有一定的内容与观点作支撑时,段子才不会薄如纸片,才能经得起二刷。

就这点而言,第三季显然下了些功夫。

“你们现在知道OG是啥意思了吧,out god,淘汰之神。”
“给我拿一盒感冒灵,店员拿出一盒很贵的特效药,我说,我也没有那么赶时间。”
“做英语听力题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因为你知道有些话一旦错过就不在。”

但脱口秀,就一定要输出观点、输出价值观吗?

我就想听个笑话,为什么非得听你讲道理?

确实,有的人就喜欢一顿爆笑就完事。

况且,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2014年易立竞在采访陈佩斯时,就问了个犀利的问题:“喜剧让人笑就够了吗?”

陈佩斯立刻将问题又抛了回去:“喜剧没有笑,够吗?”

想来,这一问一答也适用于脱口秀。

脱口秀让人笑,就够了吗?
脱口秀没有笑,够吗?

有笑,才是脱口秀。
观众的笑,很重要。

对于脱口秀来说:幽默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哲学价值。

哪怕幽默价值的衰减速度非常快,都是社会价值不能代替的。

不然,TED演讲不香吗?

话虽如此,但小印仍不肯放下对内容的执念。也有许多人,跟小印一样,试图在各种段子各种梗当中拎出些有点深度的、内容和结构别致的,来仔细揣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其实处于一个对一切事物都要求意义、要求价值和观点的时代,以至于连网络综艺节目都要创造出一个景观式的观点表达空间。

人们的表达欲上来了,自然会对所听所感提出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这是个极好的现象。

在总决赛上,还是能看出有的脱口秀演员,目前的阅历不够支撑在台上讲段子的频率。不论是文本、结构,还是表演技巧仍需要仔细琢磨。

这在二刷的时候,这些问题暴露无遗。

那么,回到之前提到的那个问题上来:

二刷后的脱口秀大会,剩下了什么?

如果笑声是脱口秀的血肉,那支撑起脱口秀大会骨架的,是一群还在路上的脱口秀演员。

去年小印就做过一篇关于中西脱口秀的对比,论其犀利程度、话题深度以及广度都还难以与之抗衡,但今年却有了不同的想法。

其实,不论是脱口秀的演员,还是观众,我们都在寻找独属于当代中国的独特表达。

当作为舶来品的脱口秀本土化时,所谓的衡量标准是否也应该做些修改?

什么是高级幽默?

在脱口秀视频的评论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发言:

“没什么高级的,不过是些段子。”
“一点都不好笑,特别低级。”

“世界以痛吻你,你扇他巴掌啊。”
“人生总有很多让你后悔的选择,眼泪流干了也回不去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会逃避。”

学过美学的同学对这类问题一定不陌生!

康德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议题:“趣味二律背反”

这里的“趣味”,指的是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其中包含两条原理:一是“趣味不可争论”;二是“趣味可以争论”。

趣味是不可争辩,在于人的个体性和主观性。我觉得这段子好,你觉得不好,ok,没什么好争论的,只是咱俩的pick不同罢了。

趣味是可以争辩的,趣味就是有好坏、高低、优劣之分。有些段子就是低俗,你怎么洗它都白搭。难道你真的区分不出怎样的才算高级吗?

这就是两个相互排斥却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命题之间的矛盾。

无解?

如果非要拿出一套客观的、规范的标准来检验或证明某种趣味,绝无可能。搁在幽默上,就是没有绝对的指标能来定义什么是“高级幽默”。

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那我们就先搬出涉猎广博的大师,他们的判断自然会比普通人要少些偏见。

林语堂在《论幽默》中这样写道:

“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

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

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林语堂所认为的高级幽默,应该是一种智慧。

再结合他几个著名的人生公式之一:

Reality+Dreams+Humor=Wisdom
现实 + 梦想 + 幽默 = 睿智

真正的幽默,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幽默以对,是种智慧。

比如呼兰。

用不同年龄段的聊天话题作对比,借聊社保开启中年危机议题。

“娱乐园一半的明星都是通过热搜认识的,另一半是通过吐槽大会。”
“我又不是血压,要那么稳定干啥?”
“中年人就这么看着那个鬼,就像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跑不动,也跑不掉。”

呼兰在台上聊过好几次中年危机,总令人觉得又好笑又心酸。这确实是他现在颇为焦虑的事情,但他却能借脱口秀传达出点东西。

所传递的,并不是一份同等分量的焦虑,而是一份能引发含蓄思想的笑。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