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韩国MBC电台播放了纪录片《雪莉哪里让你觉得不舒服》,把已经离世接近一年的崔雪莉又拉回了公众视野。
这么说其实不够严谨。因为雪莉从未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她的死讯引起了一场大爆炸,余热持续至今。
在她死后,ins粉丝数量猛涨,从之前的500+直接涨到了如今的644万。
雪莉ins
人们对她的讨论也更加认真了。
之前公众是在以一种看奇观的方式看待她,无论是在韩国还是中国,她总是和“疯女人”“不正常”挂钩。
她上的热搜关键词都是“不穿内衣”、“醉酒直播”“性暗示”等等。
现在,人们把她视作悲剧,长篇长篇地分析悲剧是如何诞生的。
只是这些分析,仍然摆脱不了对死者的消费与娱乐,多是些博人眼球的骇人言论。
MBC出的这部纪录片,正值爆炸期过去但她仍未被遗忘之际,归根结底也是在讲悲剧的诞生。
和那些说烂了的陈年旧事以及颇有影响力的阴谋论说相比,区别点在于直接,一手——直接采访雪莉身边的人,提供了不曾公开过的视角与细节。
这给了还在询问真相的人,更接近事实的机会。
纪录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雪莉短短25年的人生。
但顺着这条时间线,能让人们看到很多的侧面,还原出来一个作为人的崔真理(原名珍丽,取谐音),而不是作为艺人的崔雪莉。
纪录片最多的信息来源于崔真理的母亲金秀静。
这对于让我们更了解真理来说很关键,因为真理成长在单亲家庭,母亲对她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
1、母亲
在真理去世以后,母亲也曾陷入风口浪波。
人们对她最多的指责是“吸血鬼”、“把雪莉当作赚钱的工具”,这些论调至今仍然存在。
纪录片让“幕后”的她站了出来,从更为隐秘,也与真理更加亲密的角度,讲述了母女二人的故事。
金秀静,这个在真理7岁时离异的单身妈妈,和韩国常见的家庭主妇不一样,金秀静在离异后要拉扯三个孩子(两个哥哥、后来又生了弟弟),要花很多精力去竞争工作岗位。
那时候家庭不富裕,金秀静搬去和父母同住,好不容易攒下了1000万韩元(5w人民币),觉得与其送真理去上学,不如送她去演艺学校。
家在釜山,所以就参加了釜山地区演技学院的选秀。
真理是真的漂亮。
在展示女儿幼年时照片时,金秀静的语气中带着片中极少出现的喜悦与骄傲。
从小被夸到大的颜值,使真理在选秀中脱颖而出是必然。
“那时候那里的代表看到真理后非常高兴。看他的语气和表情,觉得到首尔之后也能吃得开,所以就去首尔了。”
童年雪莉
那个时候和妈妈一起上节目的真理,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演员,能够获得大赏奖项,还准备了获奖感言。
MTM演技学院,真理在那里培训了6个月。这6个月花掉了金秀静攒下的1000万韩元,当她告诉真理无法再继续培训时,真理说:“再坚持一个月吧,妈妈。”
就这一个月的坚持,使真理成为了“薯童谣”。
《薯童谣》是2005年SBS推出的15周年特别企划剧,导演李炳勋,他的一个代表作是——《大长今》。
片中女主角善花公主必须讨人喜爱、漂亮、聪明,那时候,他们找来了100-150个孩子,最终选中了真理。
李炳勋再回忆这个小童演时,仍在赞叹:“演得好,端庄、开朗,整个面庞就像公主般华丽”。
片场NG很多次的小姑娘,笑起来可爱极了
播出期媒体对于《薯童谣》的报道是铺天盖地的,真理作为小善花公主也是得到了全民的喜爱与认可,都在说她会不会是第二个“小长今”。
在拍摄《薯童谣》时期崔真理改名为崔雪莉(梨),也正是在这段时间,SM公司联系上了金秀静。
他们让她“尽管和我们签约,要把她培养成SM招牌艺人,(利益)比金喜善更多,比文瑾莹更多。”
还在上五年级的雪莉,就开始了当练习生的寄宿生活。家在釜山,住宿在首尔。
那时候的雪莉想的是:“真的要和家人分开吗?真的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吗?”
和SM签约后,雪莉作为童演演出了许多电影、电视剧,如东方神起主演的[假期](2006)、车太贤主演的[傻瓜](2008)等等。
纪录片中13岁的雪莉笑盈盈地谈到演戏:
“最开始觉得特别难,一方面是不熟练、一方面是本来就是爱笑的性格,但是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也会经常帮助我,导演也会教我很多东西。所以,久而久之,我就觉得很有趣。”
总是笑着的、可爱至极的小雪莉
可以看出来,作为演员的小崔雪莉,对于演戏,还是不排斥的。
但好景不长,小学毕业的雪莉就长到了172(曾一度宣称169),无法再当童演,尚年幼的她也无法演出青少年细腻的情感。于是SM公司提出了一个对策:Idol。
金秀静接受了这个对策。
后来人们在想,过去的那些决定中,到底哪一个最能避免悲剧呢?
也许是,别让雪莉当一个Idol。
2、Idol
在韩国,人气最高的Idol确是娱乐圈里地位很低的存在,大概有这么一个链条鄙视链: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歌手>主持人>爱豆>gagman(笑星)。
这个鄙视链不是互相鄙视,而是指公众对这些艺人地位的判断。
2009年8月24日,f(x)出道。雪莉15周岁。
从演员转型到Idol,可以看成是她事业/人生上的转折点。
在纪录片中,公众对她最后的赞美,即是“想要不被idol行业所拘束、获得自由的女性”、“最有信念的女团成员”。
讽刺的是,这些赞美,恰恰是她生前被全网黑的部分。
作为无论是行程、还是工作内容、作品都被公司安排得明明白白,个人形象被严格管控的idol,雪莉一点都不乖。
她也乖过,小小的年纪和f(x)的姐姐们一起拼搏,拿下了许多演艺大赏的奖项。
一度成为团体里最受欢迎的成员。
被媒体称赞有着不仅是在f(x)甚至在同时代所有团体中,都足以自己发展的出众颜值。
但人们所记住的,都是她的不乖。
这一切都从被爆出与比她大14岁的崔子交往开始。这场恋爱是雪莉第一次遭受全网黑,却远远不是最后一次。
和崔子交往的时候,雪莉19岁,在韩国还算是未成年。那个时候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在指责雪莉,觉得这是令人作呕的“父女恋”。
加入了反对阵营的,还有她的妈妈金秀静。
在纪录片中,金秀静说是因为“大了14岁,生活模式、说话模式、做事模式都会改变,人生一下子跳跃了许多的过程”,而反对这门恋情。
矛盾的结果是雪莉要求经济独立,母亲每月领取零花,母女几乎断绝了关系。
母亲说的话是否足以解释母女断绝关系的全部原因,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从雪莉决定“经济独立”和友人后来的愤怒中,打一个问号。
纪录片播出后,雪莉生前好友在SNS发文称“雪莉的妈妈和哥哥把雪莉当作赚钱工具,甚至去公司预支钱款,所以才会因为雪莉要求经济独立和她断绝关系”。
孰是孰非很难判断,雪莉哥哥的回应在短时间内由反击到道歉,也引来了很多的猜测。
谁都能预料到与大14岁的大叔交往,会给一个以清纯形象示人的女团idol来说有什么影响,她的妈妈必然也知道。
但可以确定的是,与崔子的交往确实是雪莉人生中的又一大重要事件:这像是雪莉迟来的叛逆期的开端。
雪莉开始独立。
2014年,恋情曝光不久,雪莉退出了f(x),引起了热议,随之她开始说一些真心话:
“自己那个时候太小,但从来没有被当做小孩,没有人意识到我还太小”,“我那个时候总看别人的眼色”,“很小的时候肩上的负担就很重”。
雪莉的采访片段,是对前半部分母亲的陈述的一种补充。
对于雪莉来说长期忍受的重担,已经成为了后来母亲悔不当初的心魔——纪录片中她表达了歉意,表达了后悔,但重新来过,终究是不可能的事情
母亲很想说“对不起”,很想获得重新来过的机会
雪莉开始放飞自我,不穿内衣、醉酒直播、举止诡异,都像是叛逆期所做的事情。
和青春期小孩儿不同,雪莉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像Tiffany Young所说的那样,SNS是艺人唯一能自己掌控的空间。
雪莉想以这种方式表达“I WANNA BE FREE”,就像雪莉自己说的那样“我想这是自由,我想打破大家的偏见”。
然而她的身份在公众心中仍然是个idol,供人讨论、消遣、娱乐的idol,如今人们说她的叛逆有多可贵,在当时对她的攻击就有多强烈。
在压力大、女性地位低、思想相对保守的韩国社会,idol自然是供人爆发负能量的重灾区。
连“东南亚长相”的lisa都要遭受网络暴力、死亡威胁,更何况为人处世离经叛道的雪莉?
3、求救
2016年11月,雪莉割腕自杀,被急救了过来,SM对外宣称“在家中浴室不慎受伤”。
那是和崔子的结束。
纪录片播出后,导致了公众对崔子的愤怒,这种愤怒就如同当年对雪莉的愤怒。
也有不少人指责纪录片在消费死者,关注雪莉与崔子的恋情以制造舆论,使得崔子和雪莉母亲都在被骂。
其实纪录片远不只讲了这些,只是公众的观众点永远都聚集在那些话题上面而已。
纪录片中有一段雪莉很长的自白——
“也因他人受过伤,当时整个人就崩溃了。因为有这些人,我可以有所依靠。藏在他人身后,我也能感到正能量。但是跟我很亲近的人,周围的人逐渐离开我。因为他们也是懦弱的人,他们只顾照顾好自己。我也想过请求帮助,但当时他们,没有伸出手。”
这些人难道只是指崔子和母亲吗?
纪录片中可以看到曾经住在一个宿舍的Tiffany Young的后悔、泰妍的后悔、母亲的后悔、好友的后悔。
归根结底,不是缺少了某一个人,而是没有回应的求救。就像在呐喊,却连自己的回声都听不到,何况什么回应?
纪录片还提到了雪莉早就患有社交恐惧症、恐慌症和抑郁症。
她位于首尔的住处,到处都是药品包装,这些药的药量,甚至超过了一个人能代谢的量。
纪录片中有一段视频,雪莉在外面饭店与好友会面,邻桌的“男粉丝”不顾拒绝一直来要找雪莉说话,雪莉面色惊恐,抱头躲进了好友的怀中。
这应该就是恐慌症的发作。
很遗憾,这部纪录片没有把雪莉塑造成“第二个张紫妍”。
在韩国,“第二个张紫妍”的舆论并没有多少,这种论调在国内更有影响力,不少网友坚持认为那才是真相。
但韩国人对这部纪录片也不买账,觉得电视台运用了剪辑的伎俩,故意引起恶评。
实际上,雪莉的悲剧最能让我们领会到的道理,就应该是尽可能放下偏见、多多理解别人。
如果通过纪录片,反而去加强一种偏见,那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
客观上讲,[雪莉哪里让你觉得不舒服]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和更多的信息,没有去主导某一种舆论风向,如果在这部纪录片中得出偏激的结论,那该做的,其实是反省自己。
偏偏反省自己是最难的。
纪录片导演说过,拍这部片子有意针对网络暴力,作为黑粉众多的雪莉,她遭受的网络暴力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去世前不久的采访中,她曾说过“观众朋友们,请多疼爱我一些吧;媒体朋友们,请多疼爱我一些吧。”
那时候觉得很俏皮可爱的言论,现在看来,原来也是在求救的真心话。
如何避免悲剧的诞生?
雪莉的悲剧显然不能归结于一人一事。
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别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够了。
真理啊,希望来世,你还是那个性格爱笑、从小被夸到大的漂亮姑娘,但千万别是崔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