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去年拿下豆瓣最高分的国产综艺是哪个吗?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它既不是什么小鲜肉云集的流量网综,也不是靠冲突噱头吸引关注的话题节目,而是一档以老年人为主的治愈系综艺——《忘不了餐厅》。
这档节目自去年开播就引起热议,至今还维持在9.2的高分。
说起来,这是档没什么综艺感的节目。
黄渤作为店长,在深圳开了一家餐厅。
主角是5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的老人。
他们和普通餐厅服务员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健忘。
他们可能会忘了你点了什么菜。
忘了你买没买过单。
还有可能,昨天刚和你一起跳舞,第二天再来,就忘了你是谁。
从表面上看这档节目似乎没什么看点,很多人看了之后却都说哭傻了。
还有人评价它是“人文关怀和娱乐性结合得最好的节目”。
最近,《忘不了餐厅》第二季归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惊喜。
《忘不了餐厅》第二季
1、我忘了所有,但没有忘记你
第二季的餐厅地点,选在了上海。
但和第一季最大的不同是,这一季老年嘉宾的症状,比第一季更加严重了。
第一季播出后,虽然效果很不错,但也有人批评:
“节目对病人形象的塑造几乎是贴着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症的刻板印象”,也就是健忘。
一群老年人,因为健忘,弄出不少笑话,也有感人的点。
这看起来确实过于美化这种疾病了,让人觉得这个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健忘吗?
但真实的阿尔茨海默病,远远比健忘更加复杂。
随着病情逐渐发展,症状可能变得愈发严重,比如:语言障碍、定向障碍(容易迷路)、情绪不稳、丧失动机,甚至无法自理等等。
或许是为了回应质疑,第二季节目,出现了症状更为严重的老人。
比如,这位叫孔繁漪的老奶奶,看上去和一般老人没什么不同。
退休前,她是语文教师,亲和力满分。
还是“行走的夸夸群群主”,嘴特甜,见人就夸。
孔奶奶还爱和人聊天,见人就说起自己的老伴,总是一脸骄傲。
说他原来是排球队教练,现在退下来了,还经常和原来的队员一起玩。
但其实,孔奶奶的老伴,早在2004年就已经去世了。
只是奶奶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忘了这件事。
所以,这16年来,她还一直不断地和人说起自己的爱人。
还一直以为他依然活在自己身边,和人说:“过几天,他就来看我了。”
养老院院长和她说:“你爱人去天国了。”
她还不相信,觉得别人在开玩笑。
除了短期记忆丧失,孔奶奶还有「黄昏综合症」。
接近黄昏时分,她容易产生情绪紊乱、焦虑等症状。
第一天的黄昏时分,孔奶奶就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来干嘛的,着急地让人带她回家。
直到黄渤带她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她的情绪才平稳下来。
还有一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会产生时空错乱,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比如,另一位第一天就闹着要回家的老人,朴爷爷。
不但忘了自己来这干嘛,还忘了自己现在身处上海。
要让这样一些老人来经营餐厅,可想而知有多难。
所以,这一季的挑战难度相比于上一季明显提升。
2、我们只是要学会,和他们相处的方式
第一天培训就失败了,老人们吵着要回家。
节目组不得不请来了长期服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工,为他们提供建议。
其实,和阿尔茨海默病人相处,也有许多方法:
第一招,就是分散注意力。
第二天,王彦霖就学起来了。
吃完饭,朴爷爷又忘了自己来干嘛了。
王彦霖和他解释:“你和家人一起来这吃饭的,吃完饭想干啥干啥,你想不想吹个小号?”
还和朴爷爷交流起了朝鲜语。
因为朴爷爷是朝鲜族,最大的爱好就是吹小号。
这一招成功转移了朴爷爷的注意力,听到这些自己熟悉的东西,他瞬间就开心了,也不说回家了。
第二招,是进行小问答训练。
比如,时不时问老人:
现在几点了?
我们在哪里?
你现在在哪个城市?
通过一遍遍地重复这些简单的问题,帮助老人习惯自己所在的地方。
第三招,是布置一些简单、可完成的任务。
当老人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时,就容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认同感。
比如,让老人们给客人倒水、点菜。
老人们顺利地完成后,果然情绪更稳定了,没有人说着要回家了。
之前一直要回家的朴爷爷,现在把每一位顾客都照顾得很好。
贴心的就像自家的爷爷一样,仔仔细细地为小朋友切肉。
尽管第二天起来,有些老人还是会忘了该怎么服务顾客,但只要经过耐心解释,他们还是能重新学会。
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对待阿尔茨海默病人,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而不是因为他们是「老年痴呆」,就拒绝和他们交流,或者用为了他们好的理由,不让他们参加家庭劳动、社会活动。
因为那样只会让他们更快地脱离社会,病情得不到缓解。
只有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拾生活的信心,建立起自我的价值感,才能延缓他们的病情。
3、人文关怀与综艺效果的最佳结合
这档节目的创意,最早来自于日本的一家真实餐厅。
日本是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这家餐厅,正是通过聘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方式,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个疾病的重视,同时也让人们知道,即使身患老年痴呆,依然可以发挥对社会的价值。
后来,韩国KBS推出了真人秀《忘记点餐的美食店》,第一次将这个做法拍成了节目。
去年,腾讯买下韩国节目版权,拍摄了中国版的《忘不了餐厅》。
没想到,这样一档看起来很冷门的节目,却收获了年度最高评分。
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这个病在我们国家也并不罕见。
在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个数量为全球最高。
平均每天有1350位老人走失。
看完节目后,有很多人评论,自己家里也有这样爱忘事的老人。
由此可见,阿尔茨海默病,其实是我们不少家庭都有可能碰到的问题,许多老人到了一定年龄都有患这个病的几率。
但如何发现及应对,却很少有人知道。
很多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往往因为家人缺乏认知,觉得老人年纪大了记性差很正常,耽误了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节目最大的功劳,就是普及了大众对这个病的认知。
让更多家庭可以尽早发现自己家老人的症状,也让他们学会如何与这样的老人相处。
去年4月,节目第一季播出期间,”阿尔茨海默症”的百度搜索指数就一路飙升。
主动去了解这个病的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这个节目也在改变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很多看法。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提出,在我们的文化中,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隐喻。
比如在中国的社会想象中,肺结核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带有浪漫气质的疾病,像林黛玉这样的美人,或小说里的文弱书生,就“适合”得这种病。
而韩剧里的男女主角,在韩国文化的影响下,得的最多的也是白血病,而不会是结肠癌、膀胱癌这样令人尴尬的绝症。
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对待不同的疾病,还是存在着不同的刻板印象。
阿尔茨海默病,因为俗称为“老年痴呆”,所以我们对它自然也带有了更多负面的想象。我们很难明白,一个被称为痴呆的人,还能对社会发挥什么价值。
一些病人的亲人 ,也会觉得难为情,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家人得了“老年痴呆”。
而对于病人来说,这个疾病同样会给他们带来耻感,让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主动地退出社会。
大众的偏见加上患者的自我认知不准确,恰恰恶化了这种疾病的发展,同时也让这个疾病从我们社会中隐身了。
我们有1000多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但他们很少出现在我们的媒体中、荧幕上。而《忘不了餐厅》的好,便在于它用综艺节目的方式,让我们在欢笑和眼泪中,不知不觉间打破了对这种疾病的偏见,让这种病不再是让人觉得“耻辱”的事。
照料过这类老人的社工姐姐在节目就曾说:这个病其实也有挺美好的一面,就像海浪冲刷着海滩,慢慢地,它可能会把一些不太那么重要的东西最先冲淡,留下那些最深刻的东西,对他来说,至少是一个温暖的记忆。”
就像片中的孔奶奶,忘了自己在哪,要做什么?但却永远忘不了家乡在太原,忘不了自己曾经的爱人。
因为爱,才是我们的生命慢慢褪色后,值得去铭记的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