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 心理神探》这部剧中没有一个人以破案为目标,也没有一个像是福尔摩斯般天生聪颖敏锐的神探。正因为如此,一开始看的时候实在有点受不了。不过只要看到英文剧名《Mindhunter》,就大致可以了解这出剧的基调。如果要一句话来总结本出剧想说的问题,我会说是:
从凶手是谁?到什么造成凶手?
在1970年代,霍顿警探和一些FBI研究员开始发现,某些犯罪者的动机已经越来越不明确,无法用单一因素来简单归因。因此霍顿和比尔组成了研究团队,希望能够了解相似性质的残暴杀人犯,是否拥有类似的心理状态,以及童年时的遭遇和压力因子,如何触发他们往后的犯罪行为,并以此预测更多动机模糊的杀人事件发生。故事轴线由研究团队踏上的公路之旅为轴线,展开了一场对于犯罪心理的辩证与推理。
破案神探的时代背景
《心灵猎人/ 心理神探》的时代背景设定在民风相对保守的1970年代美国,在剧里面可以看到黑人面试工作小组职缺时表现优异,却因为避免种族疑虑而被拒绝; 可以看到社会对性和脏话的容忍程度不高,甚至让霍顿警探冒着证据不实罪名的风险,把自己在访谈中所说的粗话窜改掉;也可以看到温蒂教授身为同性恋却未曾向其他人坦承。
正因为如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想要推动犯罪侧写、犯罪心理学,并且纳入刑事调查里面,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不少警探对于处理残暴的连环杀人案件,显得手足无措,甚至认为在案发当下的多事之秋,讨论犯人的成长背景、行为科学是一件残忍无情的事。
而我们多少也可以看出,就连在美国这样在刑事领域执牛耳的地方,也曾经有段时间,情绪同理在办案过程中压过实务成效,过度考虑自己和被害人的感受,反而无法冷静的抓出每个犯案线索。这对活在2000年后的我们来说,的确是蛮难想像的。
搭档警探的对手戏
霍顿警探和比尔警探这对搭档,沙丁鱼个人觉得是相当有趣且值得讨论的组合。霍顿警探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个急于在工作岗位有所作为的新鲜人,但是随着他和观念相对开放的女友黛比开始交往、接受比尔警探和温蒂教授的新观念,以及和连环杀人犯打交道的过程,让他学习到同理杀人犯心理、调整侦讯策略等技巧,而且在妈宝杀人犯、巴士女童奸杀案中获得巨大的成功,让他更加笃信改变与冲撞体制在刑事领域的必要性。
比尔警探,相较之 下,则是个拥有稳定家庭的中年男人,他虽然和其他小组中的人一样,希望对犯罪侧写与凶手犯案前兆,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文本,但是观念和作风却相对保守。当他借由杀人犯访谈对这些偏差行为有更多的了解,他开始将这些对心理变态的恐惧投射到自己的家庭上。
以一次领养幼子布莱恩不小心看到自己在家办案用的血腥犯案现场照为导火线,内心最深沉的恐惧终于在一夜间爆发—他害怕自己那从不向父母敞开心房的幼子,有一天也会变成他所访谈的那些变态杀人犯一样,而身为父亲的他却无能为力。
霍顿警探和比尔警探的关系是复杂的,他们有着一致的目标,却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之下始终无法好好磨合,霍顿警探没有家庭的包袱,对于犯罪侧写的工作一直抱着有机会就该尽量尝试的积极态度,甚至希望让这些新观念早点被发扬光大,却在联邦体制的牢笼和小组内部濒临崩溃的压力下,处处受人厌恶;比尔警探在工作以及和搭档合作上,则显得绑手绑脚,他虽然认同使命本身,却希望一切低调进行,以免危及自己的事业、家庭和健康。
因此,两人的嫌隙在最后数集越来越明显,霍顿不断想要碰触设定范围之外的Case,并且采用高风险、不被时代背景容忍的调查方式,把团队和自己推向高报酬、高危险的运作方向,而比尔面临家庭关系的冲突、个人自尊心的作祟,却不想铤而走险,让两人的路最后越走越分歧。
霍顿与黛比的感情线
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对象是霍顿的开放女友黛比。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角色,因为从很多层面来看,她自私、坚持小聪明而不愿体贴伴侣的自卑感,而在最后另结新欢,更让人感觉她的所作所为,老是用新观念、开放作为挡箭牌,合理化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不忠诚。她有一点70年代嬉皮式的作风,霍顿也因为和她交往,接受了许多新的想法,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他对工作的认知。
我个人觉得这段感情的结局似乎是一开始就能预想到的,霍顿作为一个自视甚高的菁英分子,在爱情观里却是相对保守的,他无法接受女友不用崇拜的眼神仰望着他,而是用学院派的辩论和专有名词与他抬杠,在两性关系中无法取得主导权,让霍顿感到自卑与不安。
在一段性爱前戏时,霍顿看到女友的高跟鞋居然和变态杀人犯用来自慰的鞋子是一样的,让他顿时感到反胃并且想要离开,这也许在感情的裂缝中只是个导火线而已,不过却会让人不禁思考:当一个人深入魔鬼的世界,想要了解魔鬼的内心,甚至短暂成为魔鬼,他真的有机会在其中保持超然吗?
就像是饰演《黑暗骑士》小丑的澳洲演员希斯·莱杰(Heath Ledger),为了彻底进入小丑扭曲的内心世界、演绎好这个角色,而把自己幽禁在汽车旅馆中一个月,尝试进行心灵的转换,写下令人不寒而栗的小丑日记,最后受不了身为演员庞大的精神负担而自杀身亡。他日记最后一行上写着:「我已经完成了。」,实在不敢想像进入再抽离恶魔的世界,需要消耗多少的精神能量。
可以感觉到,两位警探最后多多少少都把工作带进了自己生活,因而让自己陷入重重危机。
温蒂在剧中的角色定位
温蒂这个角色,作为除了黛比以外唯一的女性要角,是个标准的学术派头脑,思考模式有点像是正在大学里读书的敝人,虽然有着清晰的分析式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系统化的模式归类,但是有时却过于理论化。她无法忍受霍顿为了套出犯人说更多心里话,而不照着自己设计的问卷走,反而脱稿演出的行为,她永远是个在办公室里听第二手录音带的学者,期待犯罪的心理可以被写成一套定律化、章法化的论文,她利用她缜密严谨的思路,为团队推论出不少重要的细节意义,却也让两位警探的访谈经常受到制约。
影集刻意在后面揭露了温蒂女同志的身分,在此之前,曾有男性问她「你结婚了吗?」、「你有孩子吗?」,温蒂只微笑着说自己「算是未婚」。在真相揭露的当下,直接挑战了时代背景下刻板化的两性观念,也让观众惭愧于自己标签化的思考逻辑。我觉得是蛮巧妙的角色设定。
艾德蒙·肯培的震撼
在最后一幕,冷静精明的连环杀人犯艾德蒙肯培,用一连串事先计画好的自残行动、委托代理人程序,逼使霍顿和他见面。在霍顿自以为已经摸透变态杀人犯的时候,艾德用他对人心炉火纯青的洞察,把霍顿玩弄于股掌之间,在恐惧的阴影下喘不过气,最重要的是,艾德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讯息:杀人罪犯的心理不是你可以简简单单用分类标签收进抽屉里的,他们的内心世界远比你想的巨大、比你想的复杂。
我们或许可以把《心灵猎人/ 心理神探》看做一部长篇公路电影,有着马修麦康纳《真探》(True Detective)般冷调疏离的办案步调,在办案过程中安插了生命哲学、人际关系的意义辩证,看这部影集时,真正让人感到害怕的,并不是传统警匪片中血腥的杀人现场,而是借由角色之口,漫不经心地把这些残忍行径娓娓道来的一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