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温情电影亲爱的 故事原型孙卓已回到父母身边

据齐鲁生活报报道,电影《亲爱的》原形孙海洋已找到走失了多年的儿子孙卓,孙海洋与儿子孙卓亲子鉴定结果成功。孩子已…

据齐鲁生活报报道,电影《亲爱的》原形孙海洋已找到走失了多年的儿子孙卓,孙海洋与儿子孙卓亲子鉴定结果成功。孩子已经从山东赶到深圳,孙海洋在见到儿子孙卓的那一刻痛哭不止。目前,警方已经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孙海洋的儿子孙卓于2007年10月9日,在深圳被另一个人用玩具汽车劫持,年仅4岁。为了找到孩子,孙海洋一家一直没有离开深圳。将生意火爆的早餐店改成了“寻子店”,并贴出悬赏广告,悬赏金额从刚开始的10万元上升到20万元。孙海洋的寻子小故事在2014年被改编为电影《亲爱的》。寻子14年,孙海洋和儿子终于团聚了。影片中以孙海洋为原型的人物由张译扮演,他在得知孩子被找回来后,向孙海洋打电话祝贺,恭喜他们一家团圆。

电影《亲爱的》是根据“彭高峰三年寻子”改编,由陈可辛导演,曾担任过《中国合伙人》导演之一的张冀起笔。紧紧围绕拐卖儿童展开,重点是父母在孩子离开后的痛苦和道德观。电影采用半纪录片的方式,根据故事发展趋势的时间轴进行复原。这部电影似乎铆足了劲要把这件事讲好,没有选择倒序或夹叙夹议的方式来推进演员们的出场顺序。

田文军由黄渤扮演,郝蕾扮演鲁晓娟,张译扮演韩德忠,赵薇饰演李文军,以及佟大为饰演的高夏,角色先后登场,人物角色形象逐渐深入人心。电影中要关心整个人物角色的故事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一出戏之后,所有角色都要照顾好,或多或少会出现侧重点不足、故事情节稍松的状况。

在《亲爱的》中,赵薇无私地奉献了一次神级表演,她扮演一位满嘴土话的乡村女性李红琴,自李红琴登场后,便开始了极端的两大分类,前半部以亲父母寻找被拐儿童为主轴,讲的是打击拐卖儿童的故事,后半部却话锋一转,阐述买孩子的李红琴,以李红琴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养母”和亲生母亲在对待孩子时的不同区别。李红琴没有将买回的小孩当作产品(她也不知道孩子是被拐骗了),这位小寡妇确实把孩子们视若己出,刑满释放后,她却渐渐地在寻找着作为母亲的支配权。被救的男孩因为跟这名“妈妈”在许多年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男孩甚至无法回到现在那个大都市的家中,也无法承认自己的亲生母亲。

在《亲爱的》观影现场,周围没有喜剧电影无拘无束的欢笑,没有动作片的大喊大叫,没有悬疑电影的讨论与表现,只有不间断的抽泣,有时还发出轻叹,渲染了大家的情绪,也不影响观众们的心情。影片中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处理方式,有点让人寒心。无论警察、法官还是福利院的医生,都固步自封,不讲原则。当然,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并非负面描述,他们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畏人言,是身为执法人员应尽的义务。

另外一条案件线索是由张译饰演的商界人士韩德忠带领的寻子机构,被拐儿童的父母们聚集在一起,用近几年的“传销洗脑式”相互支持。但在黄渤饰演的田文军找到孩子之后,支撑了很长时间的韩德忠信仰崩塌,妻子又怀上了孕,在去给宝宝申请生育手续时,要求提供走失孩子的死因证明书,这让韩德忠大发雷霆。张译凭认真细致的表演向我们展示了被拐父母的痛苦。而他对被拐孩子的父爱,是一种背叛,愧疚和执拗的混合体,也是这群父母失去孩子的真实经历。

我们也能从佟大为饰演的律师身上,看到自己和周围许多同龄人的身影,工作不成功,影响力低微,喜欢耍小聪明,爱装模作样,在现实面前怨天尤人,狂躁的时候还会大发雷霆,在势利眼冷淡的保护套下,包裹在他身上的都是柔软和善良。真实电影的情节质朴,比戏剧跌宕起伏更有经典励志的实际意义。比起在一个浮夸的世界见到漫威英雄,人们更享受在质朴的世界里得到,真正可触碰心灵的善良人们的鼓励。

毋庸置疑,人贩子是真正的“恶魔”,但《亲爱的》并未重点强调人贩子的形象,孩子的父母到小村庄解救被拐卖儿童是正片中最精彩的一段。这部看似叙事结构的对抗剧其实是十分写实的。“购买孩子”后视若己出,此一行为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基础,这种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家族恶习支撑着一些偏僻地区的青少年买卖“合理合法”。

与其法律制度的“拐骗”相比,更多的是道德上的道德谴责,一个被拐骗的孩子在两个小家庭中举步维艰。血缘与真情的矛盾、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分歧,都牵引着观众朋友们的情绪。《亲爱的》也呈现出一种“残缺”式的伦理道德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子女与亲父母之间的感情纠葛,在这里,伦理道德早已断裂然而。家长们不停地经历失望与希望,已是人生道路上莫大的艰难。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