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美感啥的就不用多说了吧,除了后期上的CG,画面一点处理也没有。大特写+大摇臂,妥妥的晚会直播拍法,开头切镜的频率更是晕得像坐过山车一样。
要说特地做出真实质感?那我就更不解了。这样一个举国级别的电影项目,就找不到原籍演员可以用方言来演吗?戴口罩遮着的时候看不出来,摘掉口罩台词连口型都对不上。
也是苦了摄影师了,为了尽可能不露馅,一句话都说不完就得把机位切走,真真做到了“分子级别”的摄影,可问题是没多大用呀。李晨演的吴晨光医生在上海家里操着一嘴京片子,支援武汉之后反倒跟妻子说“我爱侬”,不知道还以为他是去武汉学的上海话呢。
更要命的是,《中国医生》把所有人都拍成了一个样。两个小时的电影过去,你能记住几个角色的名字?戴上口罩大家难分彼此也就罢了,可摘下口罩,医生们脸上的表情也都高度雷同,皱眉、流汗,流泪,反反复复说的那些话,其实用两句就能概括。
在家里:不管外面多么危险,亲人多么需要我,我都要去救助病人!
在医院: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身心有多么崩溃,我都要去救助病人!
为什么会这样?电影里也用一句旁白给我们做了解释: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集体主义。”
而片中有场戏,则集中反映了这种“集体主义”,那就是文主任在面对一拥而入的病人蛮横地抢夺医院物资的时候,登高而立,当头棒喝。而那些好像陷入疯狂的病人们听到文主任的喝止后,居然就像接收到什么指令似的,齐刷刷地定在那里,连杂音都没有。
且不说“中国特色集体主义”这个结论成不成立,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这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在我们经常去的那家医院,它恐不恐怖?同类项式的人物刻画就是会造成这样结果,因为它完全与电影“关注在每个人身上”的宗旨是相悖的。
无论是谁最终定剪,他都没搞清楚一件事。把所有医生走马观花地拉出来一遍就是尊重医护人员了吗?如果单纯为了记录,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看新闻上的纪实影像呢?
《医生》里不存在一个鲜活的人物能让你共情,所以它只能靠“柔光滤镜+煽情音乐”这样的手段顶住你的情绪,赚取你的眼泪。
我一下子看到百十号人,等于我一个人也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