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影评 富家女与女画家感性情谊浪漫又遗憾

《燃烧女子的肖像》是ㄧ部像画又像诗集的电影,每颗镜头美到都是像是ㄧ幅画,构图、颜色、光晕、前后景、镜位角度、演…

《燃烧女子的肖像》是ㄧ部像画又像诗集的电影,每颗镜头美到都是像是ㄧ幅画,构图、颜色、光晕、前后景、镜位角度、演员姿势等等,让观者陷入其中并且叹为观止。

那个十八世纪还是男性掌权的时代,同性之间的压抑情感则成为了一种非常炫丽的花火,在最高空时绚烂然后消逝,但却留下了袅袅烟硝在你我的心中,久久不能自己。

不得不说,导演把“情感”说得非常好,或许也是因为故事很简单,所以主题非常清晰而且明确。同性之间的感性情谊,就如诗画般的浪漫却也充满遗憾。

身为画家的专业与自己内心的渴望该如何选择,成为了剧中最大冲突的高点,电影的气氛从头到尾都不愠不火,但只要拨开颜料的外衣就会发现里头的纠结,最佳剧本奖真的不是随便给的。

片中的富家女艾洛伊兹直到电影时间第20分钟才露脸,强烈刻划出女画家玛丽安对于富家女的好奇与追寻,更也让观众扣住了这样的心弦,从好奇到期待、从期待到渴望、从渴望到失望,整个故事的脉络编排非常恰当。

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容易话题就转到父权的问题去。在电影中,男性几乎显少出现,大多出现在女人的对话之中(谈论远方的男伯爵)、出现在女人的情境当中(使女佣怀孕)、出现在母亲话语中(谈论自己的婚姻),之所以找女画家来也是因为男画家弃画,种种的迹象显示。

虽然这里是ㄧ座女人岛,但女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因为男性”,更也意味着虽然看不见男人但父权却如影随形地出现在电影之中,而众女性无法自知,父权一直都是巨大的社会引擎,驱动着“其他”的产生,包括体制、价值、社会、文明、文化、习惯、甚至是思想,也因为产生出来的东西过多且复杂,导致人们忘记去观测最深的源头:父权。

在《性别打结》这本书中曾这样形容父权:“父权是ㄧ个很狡猾的东西,透过各种方式包装自己。”

也就是我们在《燃烧女子的肖像》这部电影中所看见的,每一个事件的动机背后的动机的最动机,就是因为父权。

为什么需要女主角的画像?因为男伯爵需要先看到画像才能决定要不要迎娶。

为什么要先看到画像?通常到这里就会有人响应“因为这是传统啊”的想结束这回合。但传统并不能当做所有事情的原因,也是因为太多人不求甚解,父权意识就这样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为什么是男性看女性?为什么男性是主动的位置?为什么女人只能偷偷摸摸的堕胎?不断的问到底就会发现全部都是父权在作祟。所以对付父权最好的必杀技就是:“问到底”。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这部电影哪来的父权?我会跟他说这部电影全部都是父权,观看女性就是父权的特权。

但这个意思不是说导演很父权,而是说导演有意识地将父权这个东西埋进电影里,借此展现年代之下的女人的问题。

但即使如此,电影却也不会刻意的隐藏男性的角色,包括来拿画的送货员,与划船的船夫。但也许也只是导演只想聚焦在两位主角的情感,而情感之外的问题都像一幅画的后景般地带过了。

最后,女画家真的好正。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