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深度解析 违反社会伦理却真实反应社会低层现状

推荐了一堆同温层的家伙去看这部电影,判断是不是文青(事到如今,我已经分不出来被别人形容文青,到底是褒是贬),先…

推荐了一堆同温层的家伙去看这部电影,判断是不是文青(事到如今,我已经分不出来被别人形容文青,到底是褒是贬),先问有没有看过《小偷家族》。这次是枝裕和的作品真的非常凶悍,令我不禁想起当时观赏小津安二郎的东京家族时的那种,无声地流泪的感觉。

电影从超商的父子偷东西开始,随着剧情的推进,第二次所偷的却进化成小女孩,由里。贫穷的家人们挤在小小的客厅吃着偷回来的方便面,跟用“钱”买的可乐饼(这样的编排也很有趣,偷完东西后买东西),虽然众人起初反对收留由里,但是拥有相同际遇的妈妈却赞同收留,之后发生一连串的事情。

这部片承袭了导演是枝裕和一贯叙事风格,对家庭的渴望与失望,那爱与被爱的提问,以及亲子之间的连接与分裂,那种压抑都在这部片提升了更多,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六人皆无任何血缘关系。

导演非常心机的完全不在前段提出,直到电影慢慢释出信息与线索,让观众自己挖掘与品尝。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情感,如同一个泡影一般,一弹则破。这个家是建立在孤寂之上而发展出来的时候,却难免的会跟金钱扯上一些纠葛。

而这个纠葛,更曾被扮演姐姐的角色(除了扮演剧中的角色,在这个家庭中更扮演了相对的角色,这也是这部片很大的魅力之一)提出询问,对无血缘的爸爸提问。

你们是靠什么维持的?

爸爸打着哈哈,说是心灵伴侣,但没多久的场次,就跟妈妈做爱了。会这样安排,我想导演也有其心思,他就是在告诉我们,别把这个家庭想得太美,一样需要物质、钱、跟性。

人在社会之中同时会拥有各种社会角色,从女儿、母亲、主管、妻子、下属、朋友、同事,各式各样的面具会在生活上不停的轮转,这是文化之后所建构的巨大的社会引擎,

导演对于剧情叙事对掌握非常之高,循序渐进地看见整个构架,起初以为是人与家之间的议题,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家与社会的问题,中间甚至也能再框进“教育”。

导演更把日本拍进了电影里,这样的文化与这样的小人物,这样拥挤的关系(不管是这个无血缘的组合,还是另外两组家庭,由里原生家庭以及奶奶前夫的家庭),都是这种时代之下的角落,美满却也分裂的状态,印证这年代的各个矛盾。

电影的最后,会发现所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心底其实都在为家庭的某个成员着想。就连埋奶奶在浴室的土里,也都不是出于恶,这些一系列违反社会伦理的事情,都在这部片里化为一种被观众认可的行动。这是这部电影第二个魅力。

我最喜欢的那一幕是,家的位置明明看不见烟火,只闻其声,但随着爸爸的吆喝,每个人全都跑出来看向天空,就好像映衬出他们的血缘与爱的关系。

到底没有血缘关系的众人到底能不能拥有羁绊?

我们偷的是羁绊。

忘记这句话是去哪里读来的,电影不曾这样洒狗血地表示啦,应该是代理商或是观众的tagline。

总之,电影算是对家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省思的问题。但我也相信不同人去看,这个问题就会不同。这是电影第三个魅力。

关于作者: baoling

更懂你的麻辣娱评,超新鲜头条娱乐新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