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1985年以后,盗猎者开始大规模屠杀藏羚羊,以满足欧美市场对藏羚羊绒的需求,短短几年时间,藏羚羊从一百万只锐减至不到一万只。1993年,当地政府组建了一支武装巡山队,领导人是藏族的领袖日泰,巡山队和盗猎分子发生激战,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1997年冬,巡山队员强巴在执行任务时被杀害,北京某报社紧急委派记者尕玉赴青海采访。
《可可西里》影片开头,夜幕下的破旧吉普车里,巡山队队员强巴在执行任务时过于劳累,趴在方向盘上小憩,突然被一阵敲窗声叫醒,原来是马占林带领的一队盗猎分子,他们将强巴绑起来押上车,随后开车捕杀藏羚羊。强巴挣扎着阻止盗猎分子的捕杀,被盗猎分子一顿暴打。
一只藏羚羊在强巴眼前被射杀,无助地蹬了蹬腿,随后剥皮人干净利索地剥下藏羚羊的皮,强巴看着这一切无比痛心,此刻他的命运正如这只遇害的藏羚羊一样,在盗猎分子眼里都不过是猎物罢了。盗猎分子问他是不是日泰的人,强巴回答说是,结果被盗猎分子残暴地杀害,强巴的尸体与被剥皮后的藏羚羊尸体一同被丢在这凛冽的夜色里。
镜头一转,记者尕玉前往青海寻找巡山队队长日泰,正好遇上为牺牲的巡山队队员强巴举行的天葬葬礼。葬礼结束后,尕玉说明来意,想要采访日泰,却被日泰拒绝。尕玉急中生智说自己得知日泰在筹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自己是为这件事来的,日泰这才同意他留下来。
几天后,巡山队准备进山,队员们一一与家人告别,大家心知肚明,巡山就是与盗猎分子做你死我活的斗争,每一次进山可能就是生离死别,人们互相拥抱,为巡山队员们祈祷。
巡山第二天,队员们到达了不冻泉保护站,有一名叫阿旺的巡山队员,他长期驻守在这里,一顶帐篷一个人一守就是三年,物资的匮乏和漫长的孤独仍然没有磨灭他保护藏羚羊的决心,在巡山队员为他送去补给后,大家开心地围成圈跳起舞来,能歌善舞的藏族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是乐观的。离开时,一名队员对尕玉说:阿旺在,盗猎者都不敢过来。
巡山的第三天,队员们到达了卓乃湖,在湖边发现了大片被剥皮的藏羚羊尸体,成群的秃鹫贪婪地啄食着藏羚羊的残骸,队员清点发现足有四五百只。巡山队员把一具具尸骸堆起来烧掉,然后围着火堆转圈诵经,这是他们超度藏羚羊的独特方式。处理完藏羚羊的尸体后,巡山队决心追击盗猎者。
第七天,巡山队在楚玛尔河附近抓到了以马占林为首的一群剥皮人,缴获藏羚羊皮547张,队员发现被捕杀的大部分是母羊,而且这个时候正是产羔期,盗猎分子如此残暴的行径更加坚定了日泰抓捕盗猎者的决心。日泰下令带着俘虏继续追捕盗猎者。在第九天的时候,马占林带着三个儿子半夜脱逃,日泰一队人发现后立即追捕,队员们在高海拔的荒滩上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追逐战。
一名队员在追捕马占林儿子的时候肺水肿发作,生命垂危,日泰不得不让队员刘栋带他返回看病,最后日泰和队员将俘虏全部追回。
在日泰继续追捕盗猎者的路上,物资短缺的问题不得不促使他决定放了俘虏,巡山队的两台车继续追捕。不巧的是,其中一台车在路上又爆瓦了,在这广袤无垠的荒原之上,日泰无奈之下决定留下三名队员在这里等刘栋的车返回救援,自己和尕玉还有两名队员死追到底。
刘栋将患肺水肿的队友送到医院后,装好物资重新上路找寻其他队友,可是在半路上不幸遇到了流沙,他身陷其中无人救援,只能静静地等待着黄沙将自己吞没。而车子在半路抛锚的等待刘栋支援的几名队员,迟迟等不来自己的队友,又因为遇上暴雪,拼死一搏尝试着走出荒滩。
第十七天,日泰一行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终于追上了盗猎者。可是他们在暴风雪中又牺牲了两名队员,现在只剩日泰和记者尕玉两人,而对面却是十几名荷枪实弹的盗猎者。在如此境地,日泰依然不向盗猎者屈服,要把盗猎者抓回去,结局可想而知,日泰被盗猎者开枪打死,记者尕玉因为马占林的一句“他不是日泰的人”活了下来。
影片最后,记者尕玉将日泰的尸体带了回去,几名喇嘛在清洗日泰的身体,做着天葬前的准备。尕玉回到北京后写出了让世界震惊的报道,一年后中国政府在可可西里设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并成立森林公安机关,原志愿巡山队自此解散。
这部电影源自可可西里巡山队的真实故事,影片没有过多的台词对白,没有任何煽情,导演陆川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悲壮的故事,藏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对于万物生灵的热爱在巡山队队员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体现。为了保护可可西里这一片净土,为了给藏羚羊一个安定的家园,强巴、刘栋、日泰……许多巡山队员因此献出了生命。
这些坚定朴实又充满血性的藏族汉子知道,人来源于自然,与自然万物同生,最终又回归于自然。他们将守护作为信仰,在与盗猎分子斗争的过程中毫不妥协,绝不退让,直到将自己的鲜血抛洒在这片用信仰守护的土地上,至死方休,这些巡山队员们应该受到人们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