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能生在和平的年代,同样也敬重为和平年代奋斗而牺牲的前辈。
金刚川是抵达金城必渡之川,川水湍急且深,大部队想要渡川抵达金城,只能通过那一座工兵连搭建的小木桥。这部电影分了三个视角去描写,分别是士兵、对手和高炮班。但无论是哪个视角,它们表达的都是同一件事——要过桥。正如电影里的那句话,“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做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
通过士兵的视角,描写了步兵班长刘浩一心想要过桥,到达前线战场,为战友拿奖章回家的故事。但由于敌军不停地轰炸骚扰,炸毁桥面,他们迟迟未能过江。甚至在最后敌军采用燃烧弹烧毁木桥,而他也为此壮烈牺牲,牺牲时还保持着要冲刺过江的模样。看到这里,我十分动容。在动乱的战争年代,多少个家庭里的儿子、父亲,甚至包括女儿和母亲,舍弃了小家,成全了大家。他们也渴望回家,但是他们更清楚,只有战争胜利了,国家才能真正站起来,而后代们的生活,才能更安稳幸福。
影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手的视角描写这场渡川行动,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通过美国佬空军的惊叹,那座桥不断地被修好,让他们不得不每半小时就去炸毁一次桥体,从而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坚韧不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空军当时说的一句话,“这才半个小时,这座桥又被修好了,要是我们的工兵连,可能要修上三天。”而当时,美国的军事实力,的确在中国的军事实力之上,但就这么一句话,完全体现了美国军方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佩服。
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电影的第三个视角——高炮班。影片描写了金刚川对岸的志愿军高炮班,利用仅有的两门高炮,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抗击敌军的飞机,从而掩护大部队成功渡江。高炮班里的关磊和张飞,是最主要的炮手。在连长的安排下,关磊负责隐秘炮位,张飞负责在较明显的炮位。关磊对此十分不满,三番四次到张飞的炮位要求调换位置,而他终于如愿以偿了。
看到这里,我开始以为是关磊好大喜功,不愿意隐秘自己,想要在最前线战斗拿功劳。可后来我才明白,关磊这是在保护张飞,保护那个比他优秀,比他年轻的小徒弟。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关磊主动暴露了自己的炮位,与敌人的战机一决高下,最后他牺牲了。而张飞虽然嘴上不赞同关磊的做法,但在关磊牺牲时,最悲痛的还是他。
此后,张飞拼尽全力为关磊报仇。看到最后,他断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一个人爬上炮位,终于把敌人的战机打下来时,我心里由衷地敬佩。他是那样坚忍,那样顽强,牺牲的时候,仍保持着在炮台上开炮的模样。感动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精神,还有的是在战场上那份真挚的情感。
影片的最后,金刚川上出现了一座坚固美丽的大桥,这是朝鲜民众获得平安和新生之后,奋发建设的结果;更是当年志愿军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用血肉之躯,架起“人桥”,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结果。
最后,祝愿祖国和世界,永远繁荣昌盛,和平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