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有人曾这样感慨:我们偌大的一个国家,却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2021年,神舟12、玉兔、天宫……不知不觉间,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我们俨然站在了国际的最前沿,而这,仅仅用了100年。
百年之前,北京、广州、上海、长沙等地,以及维也纳、巴黎、东京、莫斯科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是哪些人的出现“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今天,在这“两个一百”的历史交汇点上,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即将以打破物理时间线的方式,跨越六个时空的全新叙事手法。
带大家重温那段,所有人耳熟能详,书上简单明确的,壮丽史诗。
1.聚焦人物,拒绝符号化
一说起主旋律电影,大家首先会联想到什么?
庄严肃穆,平铺直叙。
这确实符合主旋律电影厚重的基调,但时代审美和社会环境一直在变,此类题材也应该推陈出新才对。
于是这次跟以往不同的,《1921》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时代“横截面”作为切入点,增添了国际视角,全景式的揭开了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
并且影片重心塑造人物,展现了同题材影片中鲜见的“先辈少年时”。
那些印在课本上,我们脑海中光芒万丈的先辈们,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群跟我们一样的普通年轻人,他们也有过如今“90后”,“00后”的年纪。
他们走过我们所走过的弯路,经历过我们所历经过的痛苦和迷茫。
他们也曾穷困潦倒,连买书吃饭都要赊账。
但他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在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下,他们想得最多的,还是民族存亡的大事。
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让这些连自己都难以为继的青年们,似心有灵犀般地想到了一起,毅然决然地由五湖四海聚集到1921年的上海?
电影就围绕这个展开。
并从他们的视角延伸到整个中国,然后是,整个世界。
2.国际视角,谍战元素史无前例
其实,主旋律电影向来都不好拍。
首先立意和基调要正,但又不能沉闷刻板,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十分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底。
其次历史在书上白纸黑字写着,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的,都对其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那么怎么才能在电影中,即不破坏大家固有观念,又能给大家展现出新的东西,还能让人重新认识和感动于那段历史,同时还符合时代审美和社会环境呢?
《1921》给我们的答案是:
叙事上首次增添国际视角,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置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增加了影片创作的广度,填补了教科书上的留白。
为影片加入谍战和动作等类型元素,史实考究兼具观赏性,符合市场主流审美的同时,满足当代最年轻一代的观影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1921》剧组远赴海外,首次发现日本当局曾试图破坏“一大”会议,及共产国际代表被追踪等重大史料信息!
而这段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地珍贵史料,大大增加了本片看点。
3.跨越时光,中生代演员实力演绎
100年,到底有多久?
《1921》告诉你——它生于昨天,长于今天。
如果说好剧本能留住观众,那么好演员,则是能让观众彻底沉浸在那段时光。
《1921》中以黄轩、倪妮、王仁君、袁文康、张颂文、刘昊然等中生代实力演员为主演,以小事写起,以生活入手,将历史人物的特性通过表演细节展现。
即表现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厚度以及生活气息,诠释出先辈的精神气,又拉近了跟观众们之间的距离,仿佛隔空对话,身临其境。
毕竟,这部影片聚焦的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不到28岁,而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们,也不过这个年纪。
可不同的是,在我们享受幸福和平的生活时,先辈们正在用青春热血,温热祖国大地。
这段有些沉痛的过往,在《1921》中,是以一种更饱和的颜色去体现的。
但它即区别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特有的严肃庄重之感,又使整体画面有质感,有厚度,于无形之中,就传递出了百年前的“青春热血”。
传递出了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气节与风骨。
4.结束语,长路奉献给远方
如果你问我,今夏必看的电影,那么我会回答你——《1921》。
不仅仅因为,它是建党100周年重点影片;不仅仅因为,它那些诗意而现代的镜头,充满动感和韵律的转场;更不仅仅因为,它独特的叙事手法,极富温度的还原史实。
而是因为,当电影落下帷幕的那一刻,其实,它才刚刚开始。
你我今天幸福生活的每一天,都是《1921》的延续!
且看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
除了中国,其他的都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被留在了昨天。
而我们,我们华夏民族,因为有了无数先辈们的牺牲,无数先辈们终其一生的付出,我们在当今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稳固。
甚至可以豪迈的说:我们华夏民族,一直拥有明天!
铭记历史,莫忘先辈。
所以文章的最后,让我们那段,史上最令人动容的绝笔作为结尾: